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财富的活水源头,统摄着整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艰苦奋斗精神、甘于奉献精神、敢于创造精神鲜明地体现在党的百年历史之中,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之义和具体展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践行这一初心使命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亿万劳动人民。新时代,以艰苦奋斗精神涵养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精神品格、以甘于奉献精神涵养中国人民诚实劳动精神品格、以敢于创造精神涵养中国人民创造性劳动精神品格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举措,也是三种宝贵精神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2.
高等艺术院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创造之精神贯穿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把握时代脉搏,感通人民之心,探索开拓出一条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界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亦有精华和糟粕。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由50多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优秀内核的继承与创新,是绘就人民美好生活蓝图的关键图景,也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精神生活取向和途径的智慧之策。新时代孕育新征程、新征程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不断调整矛盾解决的方向路径,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出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5.
张妮 《知识文库》2023,(18):5-8
<正>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正式纳入大中小学教育的历史较短,对于教材、教法等都仍在探索中,急需扩充劳动教育可运用的素材和资源。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和承载了大量劳动相关的故事与精神,戏曲本身也是一种体验感极强的劳动创造。本文从戏曲文本、表演、本体等方面,依照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分类对多剧种的优秀剧目进行了查找、筛选和整理,以扩充劳动教育资源,促进中国优秀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播。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  相似文献   

6.
古诗是对日常生产实践活动和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优秀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古诗教学活动,有助于小学生熟悉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树立学习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这一论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置于中华文化的宏阔视野和中国精神的时代高度加以定位,科学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本质联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华文化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焕发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把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推向新高度新水平新境界;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主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的气韵风骨,鲜明展示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和非凡力量,成为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创造了体现民族继承性、时代原创性的新文明理念,为处理人类文明现代化发展难题、把握人类文明未来发展趋势、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成为引领时代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合理性因素,并进行融合创造出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主体,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的思想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现实主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日渐丰盈之物质与精神生活中,无论是自身内在精神的造诣,还是生活日用品之设计与包装,繁处可见中国竹文化传统精神之再现。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竹文化传统与民俗崇拜;竹文化传统之于文学与绘画之关系;竹文化传统与君子品格之形成。梳理竹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探讨其价值与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传承中华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正>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具有立德、启智、强体、育美的作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劳动精神的培养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彰显了新时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新时代中国青少年要成大才、担大任,就必须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同时提到在教材中纳入歌颂劳动者的选文。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大运河承载着古代人民勤劳勇敢、睿智创新的优秀品质,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大运河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的交通枢纽、生态涵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时至今日,大运河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传承以及人文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区域空间地理风貌展示、区域交通枢纽优化、生态环境改造、文化传播与交流、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历史教学目的:在於使学生具体地认识中国和世界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特点,通过正确地分析和总结,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於使学生学会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了然於它们和他们对於历史发展上的影响和作用,在於使学生充分认识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类全部历史,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从而理解只有劳动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翁。尤其重要的,在於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充分认识在悠久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我们的祖先一方面向自然、向压迫者、向剥削统治者和侵略者进行坚苦卓绝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方面对於文化艺术、科学发明的伟大贡献。充分认识在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中,祖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前  相似文献   

13.
<正>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标志,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背诵,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汉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和认识过程中提炼的语言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在交流中使用歇后语能使交流幽默生动、委婉明了。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解读三类汉语歇后语—谐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省略歇后语,直译、意译和套用习语以及意译加注是比较实用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蓉 《新疆教育》2012,(18):237-237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反映了各民族人民最淳朴的审美观,给人以极强的审美享受。我们的美术教育要想使我们的美术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培养,也就是我们的美术教育一定以民族民间美术为基点进行美术教育。通过对我国民族民间美术现状的剖析,让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7.
从教师职业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教师在中国社会的特殊角色,从中体会到中国教师在中华文化漫长变迁中构筑起的神圣“师道”,中华师道中的丰富内涵让我们深感中国教师所体现出的职业精神信仰的神圣。寻找中国师道精神的原型,进而探讨中华文化的独特生境中本土化的教师职业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彩陶艺术所追求的意蕴之美,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对人生厂家的反映。中国彩陶艺术的意蕴之美体现在:来自劳动生活中的意境美、飘逸洒脱的豪放美、乘法单纯的造型美。  相似文献   

19.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航向。马克思在对资本社会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批判中勾勒出未来的美好生活。习近平从人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出发,明确了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劳动需要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同频共振,后者即体现劳动者精神意志、价值原则和能力素质的劳动精神。受现代性和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劳动精神遭到严重削弱,出现了劳动意志缺失、劳动观念失当、劳动能力退化以及浪费劳动成果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和网络六个维度来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9-122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抽象、升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大国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56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