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嘉庆)《无为州志》由顾浩承修,吴元庆编纂,完成于嘉庆八年,资料详实,《食货志》部分记载了大量清朝前中期无为地区人口、赋税的详细数据,是研究清朝无为地区人口、赋税变化的重要资料.无为地处于长江中下游,从无为地区在清朝前一百五十年的人口及赋税的变化中也可粗略了解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状况.文章以(嘉庆)《无为州志》为主,辅以其他地方志资料,来分析清朝无为地区官方统计人口及赋税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2.
受土地面积与人力资源的双重限制,新加坡开埠以来人口政策多次调整,先后经历了鼓励移民、计划生育、支持生育、鼓励生育与移民相结合的不同阶段。新加坡人口政策随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阶段性而变化,但是鼓励生育政策不如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反映了进入发达国家及老龄化社会后,政府调控生育问题的局限性。新加坡人口政策既与人口增长的普遍规律性相吻合,也体现了新加坡社会政策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运用历史资料及建国后的人口统计数据,对青海省人口再生产类型之转变及其影响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青海省人口经历了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全部四个阶段,目前已属于现代型;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政策是影响人口转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早期社会人口稀少,缺乏劳动力,激发了人们增加人口的强烈愿望,形成了生殖崇拜的社会氛围。随之产生了赞美人类繁殖能力的玉石孕妇、夸大女性特征的生育女神等器物。生殖崇拜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家族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是对生殖的尊崇和敬仰。红山文化社会的生殖崇拜也大致经历了自然生殖力崇拜一鱼、蛙、贝类具有非凡的生殖能力,生殖器崇拜-女阴崇拜、男根崇拜等,以及生殖神崇拜——生育女神、太阳神等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潮汕地区人口超生问题严重,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渴望,以至于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痼疾。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共同酿就了潮汕地区的超生现象。政府解决人口超生问题的策略应是:思想观念上重视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行政干预不可放松;行政执行上必须依法行政,对超生行为实行法律约束;制度安排上提倡创新思路,完善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老有所养的保障机制;文化建设上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实现人口生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妇女占人口的一半,肩负着生产、生育两副重担。妇女的文化素养与生育行为密切相关,人口质量、人口数量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不仅是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民国时期(1912-1948)历年户敷、人口统计表以及民国《广西日报》每五年的人口统计情况来分析广西人口的增长趋势,剖析出其增长较快的原因是当时政治经济与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生育观念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实地个案调查,对农村地区三个不同代别的人们的生育观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生育的性别偏好、年龄选择、生育成本理解是生育观念变化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理性化是农村地区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生育观念变迁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9.
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明末清初曾遭受重大破坏。自康熙朝起,该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表现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商品性园艺作物的大量栽培、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专业化趋势和墟市的普遍繁荣。其基本原因是清朝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阶级斗争的推动,环区人民对商品生产的大力开拓和创新,及珠江三角洲的支持带动和交通设施的改善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促进社会分工、孕育资本主义萌芽、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念等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为人口发展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翔实资料。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其人口的发展历程有其自己的特殊性。本文从甘孜藏区人口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地区分布差距、不同年龄段以及各地区生育水平的差异特征等的变化研究,提出生育政策、社会经济条件、人口素质等是影响区域人口生育水平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要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创新和建立生育的利益导向新机制,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后期,赣南地区经历了由人口亡徙、田园荒芜到人口渐趋过剩的变化过程。清中后期赣南地区出现的"浮口"问题是清朝前期社会变革的结果,是政府的"作为"与"难作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浮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也给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不仅依靠政治、法律,也注重发挥德礼教化的功能。乡饮酒礼作为对民众进行教化的重要方式,源于西周,此后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清朝虽是少数民族政权,却继承发展了乡饮酒礼,并对其程序、作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清朝统治者极为重视官员在乡饮酒礼中发挥的作用,明确规定官员在此活动中的职责。乡饮酒礼不仅是一种礼仪活动,也是清政府对民众进行德礼教化、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方式,具有显著的政治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山地区清代儒学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府学、书院、义学的创设,并形成了一个涵盖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政府经办和个人的捐助,解决了办学经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培养了一批本地士人群体,以此为载体,传播了内地较为先进的文化。促使文山清代儒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大致有:一是清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大环境;二是地方官员的重视和积极举办。他们一方面从观念上大力宣传和倡导,同时积极解决办学的经费来源;三是移民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14.
清词中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自明代实已开启词的复兴之端。政治因素只是诱发词的复兴的一个"契机",词的内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才是清词中兴的更重要原因。晚明云间派的理论对清初词坛及这一时期词的理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满足文化的形成、发展对清词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口的激增与出版业的繁荣同样为词的中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是长江下游青帮快速发展的时期。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江下游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瓦解,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更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复杂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伴随着长江下游社会的动荡,清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日趋弱化。长江下游的青帮不同于红帮,它的反清活动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民元之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其下层为适应城市生活环境逐步演变成近代的黑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清代统一新疆以后,清政府向天山北路大量移民,而在天山南路则实行汉、回隔离政策,不准内地人口迁入。19世纪20年代末在平定和卓后裔叛乱后,清政府的边疆政策随之调整,逐步将移民南疆作为巩固边疆的方略。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南疆的民族状况迫使清政府改变初衷。清朝国力衰退,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已不具备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以及维吾尔族人口的增长,1828年到1850年在南疆开垦大量土地大多数交予维吾尔人耕种,这无疑对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潮州历史上水灾最为严重的时期,究其原因,固然有气候、地形、地势、降水等诸多自然因素,但很多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水患严重的重要原因。该文从韩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清代韩江水患严重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9.
"蕉园诗社"是清初闺秀诗坛中颇具声望的一个才女诗社,有推动清代妇女文学发展之功,研究这样一个闺秀创作群体,对于我们研究闺秀诗词创作在明末清初复苏繁荣,直至之后出现空前盛况这一文学史上令人兴奋的景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一闺秀创作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地处边远的贵州文化在历史上主要是"蛮夷文化",汉文化在此影响甚微,发展步履维艰。遵义沙滩文化在晚清得以辉煌,主要是因遵义在明代平播之役后,大量汉移民的迁入,明遗民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使儒家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乾隆年间经济的繁荣与教育的普及始奠定了文化发展的根基;黎、郑、宦、蹇等家族先后在乾隆年间崛起,引领并改变了遵义的社会风气;道、咸时期时局的动荡及社会思潮的变化,使汉学中心不再局限于苏、皖、京师,而是多个区域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