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名种种书史绵绵任俊为(安徽机电学院)世间万物皆有名,但名之所来、名之所本却各不相同;有的约定俗成,有的一人定音;有的仅是单纯区别符号,有的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有的事物“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有的却因时随俗、名号常新。我们整日与之为伴...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一是敬业的作风;二是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四是清正廉洁的作风;五是严谨细致的作风;六是勇于创新的作风。 发扬“六种作风”,是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呼唤。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任务。新闻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我们的新闻队伍是一支很好的队伍,是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队伍。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队伍中有的人缺乏敬业的作风,身在新闻岗位,却不热爱新闻工作,心猿意马,无所事事;有的人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遇事不认真调查研究,满足于一知半解,行动上跟“风”随“流”,偏听偏信;有的人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采访“沉”不到基层,报道看不见群众,追求安逸,贪图享受;有的人缺乏清正廉洁的作风,耐不得清贫和寂寞,热衷于傍权势、傍大款,把圣洁的笔和版面当作捞取个人好处的工具;有的人缺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工作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以致造成漏洞和谬误;有的人缺乏创新的精神,照抄照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些虽然存在于少数人身上,造成的不良影响却不容忽视。如不下一  相似文献   

3.
鬼,据《现代汉语词典》释,是指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鬼崽”,是本地方言,系“小鬼”的意思。近日,永州市道县松树岭惊现石雕群,引起世人一片争论和猜想,议论纷纷,推测不绝。有的认为,它可以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甚至年代更早;有的认为,它与神奇的女书文化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有的认为,它与“三皇五帝”之一舜帝有关,是崩葬之地、祭祀之所;有的认为,它是原始越民族与瑶族关系的文化遗存,等等。一座原本普通而平常的松树岭,邻近村民眼中的“鬼崽岭”,竟变得越来越神秘莫测起来了,被誉为“中国的复活节岛”。一座神秘的“鬼崽岭”  相似文献   

4.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5.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  相似文献   

6.
李芹 《大观周刊》2012,(23):126-127
语言研究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客观实际地观察和描述语言行为本身,而不是制定一套规则用以指责使用语言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我们的语言理论。这应该成为我们汉字研究的原则。在六书研究中,语言学家尽可以指出汉字构形理论及方法如何复杂,却不必要求普通人都得掌握它,以免徒增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负担。采用意象思维跟辩证思维方法对六书系统进行整体观察和系统分析,用逻辑语言来确切地描述汉字六书中形转假三法的关系,会对它产生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观点;也有人说,怪不着人家,这主要怪我们知识水平低,人家学问高,又是“理论家”、“专家”,如果把文章写成大白话,让谁都看得懂,那不把人家的水平降低了吗?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我到石家庄市召开一个座谈会,征求对报纸宣传的意见。一位在企业搞宣传工作的年轻同志,很幽默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报纸上理论文章我们很想看,有的题目也很吸引人,可就是有的文章太深奥,弄不懂的新名词一串一串,看起来云遮雾罩,有的似懂非懂,有的干脆就看不懂,实在难煞人。我们常在一起议论: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报纸上的文章发表出来就是让众多的人看的,为什么不能写得通俗易懂一点呢?有人说这主要怪作者、编者缺乏群众  相似文献   

9.
关于“○”     
张景龙同志的《“零”之惑》一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对应于阿拉伯数字“0”,出版物上使用汉字时,是写“零”还是“○”?王柏秋同志的《“零”不惑》一文对阿拉伯数字“0”和汉字“零”(“○”)的渊源作了考究,认为“○”是汉字应当是没有疑问的。 笔者认为:“○”是汉字这一点是很有些疑问的。  相似文献   

10.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11.
做了多年记者,近二年却倍感到这个位置的荣耀来。别的不说,日每象雪片一样飞来的各色“请柬”就是明证。随手丢弃的不算,仅留在桌兜里的,粗粗一翻,一年里竟有百十张之多。这些应时之物当日只所以不忍丢弃,大多是因了它们设计、制作之精美,有的新颖别致,简直是一件绝妙的工艺品;有的立体烫金,荣雍华贵;有的印制村料昂贵,如一种被称为高档皱纹铜版纸,据说还是“外来货”……如将其陆续收藏,也不乏是一种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2.
文章、报道的写作过程大体完成之后,就可以考虑投稿了。有的同志想的比较简单,稿子写完,寄给报纸或刊物就行了。不,请不要忙着把稿件寄出去。在投寄稿件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要做。一些经常给报刊写稿的人都深有体会:从作者手里寄出的稿件必须是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寄给报刊后经过编辑加工,它才能变成一个完全合格的铮亮的部件。如果我们写作粗糙,毛毛草草,拿出的“坯型”不成个样子,那编辑部就很难采用了。如何才能给报刊编辑部提供一个合乎规格的“坯型”呢?那就得将已经写成的稿子再认真“顺”一两遍。首先,通过“顺”稿,看初稿是否通顺、顺当。一篇文章在“顺”稿过程中,如果看之生硬,读之别扭,思之费解,就要查查原因。可能会有如下情况:有的文字故弄玄虚,晦涩难懂,令人生畏,读不通;有的转折跳跃过于急促,缺少联系,硬邦邦;有的  相似文献   

13.
《河北科技图苑》2009,22(5):15-15
根据《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是极重名分的,是阁老中堂的就决不能直呼其老张老李,是老爷大人的也不许有人喊他们阿五小六。现在的社会,人们多以同志相称,即便有些洋味儿的,也不过先生女士之类。这是一种平等意识,尽管有时并不那么坚定彻底,但大致如此。然而近几年的新闻界,对艺术界都格外讲究名分,以至于严格到可笑的地步。对有的人就必须称之为“著名艺术家”,有的人就叫做“艺术家”,而另一些人则以演员称之;有的人就要称其为“表演艺术家”,或者“歌唱家”、“舞蹈家”,还有的人却只配戴上个“歌星”、“舞星”的帽子。而这一切又都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年龄、  相似文献   

15.
徐斌 《新闻实践》2007,(9):F0003-F0003
西藏,是摄影家向往的地方。长久以来,来到雪域高原捕捉神奇光影的人熙来攘往。然而,他们有的在浮光中迷失,有的在掠影中自喜,哪怕已是N次进藏,仍然是匆匆过客,镜头绝大多数还都停留在风光猎奇的表层,从未真切地贴近过这片神奇土地。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字原论     
张泽渡 《大观周刊》2010,(37):12-13
汉字是世界上风格独具的一种表意文字。大多数汉字都是由两个以上构形单元组成的,汉字构形单元一般也都具有一定的表意作用。在汉字的各种构形单元之间,地位与作用并不是均等平衡的。从意义构成的角度看,汉字构形单元都是构形义素,但有的单元是义子,有的单元是义位。把汉字当作语言基本单位——词来看待,义子就是黏着词素,义位则是自由词素,也就是词根。虽然早就有学者将汉字构形单元称为字原进行专门研究,不过大家进行的是名同实异的研究,同一名目下包含了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准确界定并如实描写研究对象是我们进行汉字构形单元研究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7.
卢新宁 《今传媒》2016,(10):169-169
大约1个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一家“汉字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一层大厅放了一棵“汉字树”,上面挂着808个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同样是汉字,在越南,有新年求汉字祈福的习惯;在马来西亚,每年都会评选年度汉字。某种程度上,汉字这一符号,象征了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的“共同血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乃至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顽症,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作为出版圈内人,本人深切感受的是:原稿文字质量的降低,是图书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编辑,本人就常遇到这样的书稿。 一是书写不规范。有的分不清汉字部首:木字旁写成提手旁,绞丝旁和双立人写成一个样,示和衣无差别,反文和“攴”都写成“又”,还有“之”“氵”、“心”“灬”不分,“的”“地”  相似文献   

19.
说到学习,青年人都爱讲个条件。诸如老师、时间、书籍等等。不可否认,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然而,能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是生活在并不优越的学习环境中的。那么,有的人在这种环境之中怨天尤人,结果一无所获;而有的人却在这种环境中自学成才。这里有啥奥妙呢?如果你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并不优越”的学习环境中,还存在着状况不同,条件各异的“小气候”。如:有的有家传“绝技”可以利用;有的同学在大学念书可以提供帮助;有的邻居是有学识或技能的人,可以请教;有的干技术活可以适职自  相似文献   

20.
2017年的 《开学第一课》 通过汉字溯源、武术振魂、棋艺明智、文学栽道、丝绸新路五个方面, 给电视机前的全体观众上了一堂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课. 通过这一课, 我们看到了一种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源.每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每一撇一捺,都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底蕴和价值.横平竖直的四方字,涵盖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以上人口的语言,独一无二,蕴含着中国人的风骨. 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从甲骨文象形字的起源,到如今的简体字,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行成了汉字独特的文字魅力. 外国友人理查德对汉字的热爱让我们感动, 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学习他坚持不懈地学习汉字文化, 把这份热爱真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