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利保护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科技成果申请专利保护的比例非常低,专利保护成本高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专利保护成本的构成,列举出个体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其次,分析了专利侵权成本的构成,认为其主要包括侵权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因侵权被发现后所要承担的经济负担;最后,从降低专利保护成本、增大专利侵权成本的角度提出了完善专利保护的11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专利计量分析的湖南省专利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利文献作为重要的技术、法律和经济情报信息源,越来越受到科技界和情报界的重视。本文利用专利申请量、专利成长率、专利授权率、专利有效率、专利权人分析和IPC分析等专利计量指标对湖南省专利分布情况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湖南省未来专利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专利许可交易的微观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利许可交易是专利制度下实现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专利许可交易的微观经济分析,指出专利许可交易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并明确了在对称信息、不对称信息两种情况下许可交易双方的最优策略和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提出了专利许可交易的边际成本控制机制、技术拍卖数量机制以及专利价值信息的泄露原则。对专利许可交易对R&D活动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强专利保护制度下专利许可交易方式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专利权人的获利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实现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双边谈判模式相比,专利拍卖具有覆盖面广、公平竞价等特点,能有效降低专利交易的时间和成本,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专利交易的一种新模式,我国也已经出现专利拍卖的探索和实践。文章分析了专利拍卖在中国发展的机遇和趋势,研究了专利拍卖对于科研院所专利批量转移转化的重要意义和独有优势;同时讨论了专利拍卖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在专利的研发、申请、维持、许可、保护等环节,都不可回避地会发生研发投入、申请费用、代理费用、交易费用等成本的支出,因此,必须做好专利经营的成本控制,防止专利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在专利产出期间,应当通过各种可用的措施来削减研发成本的支出、控制专利申请的数量或减缓申请费用的开支;在专利存续期间,应当通过定期进行专利淘汰、控制专利保护成本、积极利用专利价值等措施来控制专利经营的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6.
企业专利诉讼不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专利资源与企业竞争战略相结合的产物.在分析专利战略和企业专利诉讼行为的基础上,针对企业间专利诉讼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专利诉讼行为的交易、掠夺、投资和防御四种模式,并进一步对四种模式的内涵、专利战略的运用、诉讼资源获取、资源集中程度、议价优势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了企业专利诉讼模式与专利战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联性,为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效解决专利纠纷冲突、预防专利诉讼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专利需求弹性及专利需求规律,发掘专利需求弹性影响因素,包括申请、维护和实施专利成本、替代知识产权保护相对成本、当事人对专利法知晓程度以及社区规范约束力等,相对于资源雄厚当事人而言资源受限当事人的专利需求更富弹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专利计量方法和软件,对美国专利商标局所授予的专利进行计量分析。遴选出10个被引用次数最多的高被引专利,分别从这10个专利的自然状况、国家和地区分布、引用频次随时间的分布规律、共被引网络等几个层面进行深入阐述,归纳了高被引专利的相关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对相关技术产生与应用的案例分析,对高被引专利的经济社会背景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9.
利用专利计量方法,对全球软件专利进行计量分析,计量结果显示,全球软件专利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美国和日本是全球软件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全球软件专利的高产机构大部分分布在日本,但是全球软件领域的核心专利大多数却分布在美国;中国软件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需要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为软件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软环境.  相似文献   

10.
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专利能力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樊丽淑 《科研管理》2010,31(5):148-156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专利能力形成和培育过程。文章从专利创造、专利运用、专利保护、专利管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自主创新不同阶段企业专利能力的培育,并分别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模式下企业专利能力培育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企业角度提出了培育专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