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2.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3.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是其影响最大,最能标显其个性的诗化小说的代表作。《桥》不仅营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梦,更以其特有的禅意成为废名的“特创”,这浓浓的禅意除了研究者们所提出的跳跃式、简洁而空灵的语言特点及静寂的禅境外,还有来自于语言自身所承载的佛禅信息。这里,笔者将从《桥》里意象的选择、生死观、辨证思想三方面阐释其佛禅意蕴,从而更好地展现废名小说特有的禅意。  相似文献   

4.
废名与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小说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却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的创作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底蕴,但其迥异的生活环境与价值取向,造成了他们一个封闭自身于孤寂的“竹林世界”,以一种潜心研读佛学的心态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而另一个却以一种傲然的姿态建构理想的“边城”世界,追求一种完美的“自爱而又爱人”的精神理念,以致其作品中隐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骨”风貌。这种创作风格与倾向上的异同可以从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与沈从文的《边城》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被誉为一部“破天荒”的“创格”作品。它在语言层面表现为一种“象喻”的特征,大量运用“转喻”和“隐喻”,既表现了艺术思维的具象性,也表现出作者对理趣与观念的钟情。同时,废名的比喻还兼有一种叙事功能。论文正是力图从语言的层面具体揭示《桥》的诗性特征的生成,并试图提供一种解读文本的微观诗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废名研究日渐升温,其研究论与日增多,论亦间有出版,使废名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年前,武汉大学学院副教授陈建军的专《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又为废名研究增添重要成果,此诚学术界之一大喜事。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四”短篇小说的重镇,废名的小说有其独到的美学追求。不同视野下的《桃园》呈现出废名小说的多元内蕴。在对小说生命无奈的凄凉和时美好生活的渴望的双重解读中,我们能领悟到小说中的现代意义和独特美学。  相似文献   

8.
废名在抗战期间,从北大回到故乡湖北黄梅,从事小学教育。其自传体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大量的儿童教育片断描写,集中表现了其儿童观和儿童教育思想。废名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他的世界”,教育者应尊重儿童本有的世界;“自然”是儿童的好学校,主张让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学校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出发。废名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以及对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倡导,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废都》与《暂坐》都是贾平凹城市题材的、具有鲜明《红楼梦》色彩的长篇佳作,但两者文本差异巨大,所思考的问题也不具有延续性。两者都写身处社会关系之网中自我的“非我状态”,出发点相似,《废都》以庄之蝶反省作家自身心灵处境,积聚破而后立的勇气;《暂坐》则以海若众女,思考人类性的问题,即现代性带来的伦理疑难。对《废都》与《暂坐》的对照性分析,可廓清关于《废都》的种种误解,亦可呈现出多年思想漂移后,作家在《暂坐》中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0.
《莫须有先生传》是废名生存焦虑的集中体现和全面爆发。这是一个“精神分裂性”的文本,其人物、叙述和语言都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11.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作为“废名圈”诗人里的一员,朱英诞笔耕一生,作品颇丰。《废墟》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想艺术和独特的创作技法。解析《废墟》,可以将这首小诗从历史的湮没中凸现出来,再度被审美,让读者了解《废墟》中的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技法、现代人文意象塑造的采纳、完整情趣的表达方式、自由和谐的形式技巧等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13.
秦敏 《现代语文》2006,(11):76-77
一部被称为“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英国名评家毛姆是这样评价《呼啸山庄》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中国翻译家方平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我国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4.
废名的《浣衣母》主旨含蓄凝重,人物形象意蕴丰赡。透过它.可以窥视到处于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乡土作家在创作上的矛盾心理和审美理想;亦可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在泛商时代“经典重构”、“经典重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魏书》“秽史”之名流传至今。从《魏书》在北齐得“秽史”之名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看,《魏书》“秽史”之名与此期间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魏书》被污为“秽史”,实质上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马氏文通》从“云”字所处的句法位置上来探讨“云”字的用法是科学的、可取的;《马氏文通》对“云尔”等的分析细致入微,可称精到。但是,就“云”字部分所涉及的17处引文来看,《马氏文通》在“云”字的一些语法与释义上还存在着武断之处。本乎此,从三个平面对17处引文的“云”字进行了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根据儒家诗论系统,结合《毛诗序》合理的理解和解读《诗经》中所蕴含的思想,从“人伦礼仪”、“天下之乱礼乐王道”及“天人阴阳谐和”三个逐渐深入的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从现实层面阐释《诗经》的要旨一“《关雎》之道”的文化内涵,便于《诗经》以本来面目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的《废都》与《秦腔》同为写农民之作,引生对庄之蝶不是“阉割”,而是又一种表现形态,《废都》与《秦腔》里的农民们都生活得艰难困苦却奋斗不息。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倾注了深厚的农民情怀,揭示了悲壮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9.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20.
王子廓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4):77-81+89+99-100
孔子对《诗》予以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不仅要求其子孔鲤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还倡导他所有的学生都应学《诗》,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诠释学的视角看,《诗》不仅是一部文学性极高的诗作,而且是一部具有教化、审美、察辨、交往、修身、认知等育人功能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