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转型期的优秀知识青年无一不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苦苦地寻找着民族的出路。然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决定了他们叛逆的悲剧命运。“零余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形象群,最具代表性的是郁达夫“自叙传”小说里的主人公们。因此,人们往往把郁达夫与“零余者”相提并论,然而郁达夫并不就是“零余者”。他笔下的“零余者”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压迫     
郁达夫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吃完饭,服务员到他们阪桌边结账,郁达夫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友很诧异电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牙?"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写在1921年5月的短篇小说《沉沦》,自从问世以来,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就对它一直评价不同、毁誉不一。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认识这篇小说呢?列宁在评论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国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71——372页)。如果允许借用列宁这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说郁达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沦》,就是我国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  相似文献   

4.
孤独,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情绪,而在邀游精神领域中寻求真理的先驱者们那里。更是无法逮避的宿命.本文试以鲁迅和郁达夫为例,从家庭及时代的环境、个性气质等方面探讨二人“孤独”的形成反差异。进而探析其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异同,从二者对待“孤独”的态度上切近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限价问题是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革命前的法国从路易十四开始就出现了日趋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源枯竭、物价上涨、粮食骚动遍及全国.1789年国债达到45亿利维尔.经济问题宛如可伯的幽灵伴随着革命的整个进程,“大革命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要在可怕的财政状况中寻出路”.下层人民群众是财政危机的主要受害者,早在革命前他们就提出了限制物价的要求.他们幻想立法者颁布法令控制物价,打击资产阶级的投机垄断活动,保障穷苦人民的生存权,他们的思想旗帜是实现一种平均主义的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革命开始以后,他们开始了日益激烈的要求实现限价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几乎遍及全国所有村镇,其最高潮是1793年2月巴黎爆发的波及全市的“冲击店铺”的群众骚动.巴黎饥饿的无套裤汉们自发地起来强制实行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的固定限价.这种要求限价的群众骚动充满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1926——1927年的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然,他当初受革命的召唤来到广州后,并没有象郭沫若、成仿吾等人一样,始终积极地投身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不久就离开了广州。因此,在这次大革命运动中,他称不上是一个一贯的积极参与者。但是,也不能因此便认为他此后纯粹是“让自己更走向荆棘丛中,那就是更感伤更颓废下去”(丁易:《郁达夫选集·序》),从而把  相似文献   

7.
<正>列宁说:“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主义政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我们的纲领》,《列宁全集》第1卷,第203页)“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一就一般的史料所言,郁达夫与胡适的交往始于一九二二年“夕阳楼”论争之后,近读中华书局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方知此说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早在“文学革命”开始时,他们就有书信联系了。一九一七年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文学革命”,唤起了一批希望改革,谋求民主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觉悟。当时留学日本的郁达夫就是如此。他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  相似文献   

10.
《1917-1927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为我们再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帅和干将们的阵容.他们笔端流露的是对自己曾经开风气之先的那场奋斗的自信,也是站在20年后的立场斟酌取舍的叙说.蔡元培忽视了周作人,茅盾略过了胡适,胡适批评了陈独秀,郁达夫被“贬谪”……20年后的这次五四新文化干将们的集体回视,是一次此我与彼我的对话,叙说的姿态没有谁是谁非,其中有坚持自我,有彼此分裂.我们庆幸的唯是从他们叙说的姿态中窥见一斑历史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
缪塞与郁达夫虽然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国度的两位学家,然而,他们既有着相似的个性与气质,又有着相似的人生态度与创作风格。特别是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更有着无法剪断的血缘联系。从郁达夫塑造的“零余”形象身上,可以窥见缪塞笔下的“世纪儿”形象的影子。虽然郁达夫在各种述中避而不谈缪塞,但是,缪塞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他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我国“五四”以来文学史上一位才情卓异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提起郁达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沉沦》.可以说,郁达夫首先以其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几乎在创作小说《沉沦》的同时,他也开始写散文.到了三十年代,他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至今为人称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怎样办好农村中学?这是教育革命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大井中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个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农村中学也要开门办学,为农村三大革命斗争服务.是开门办学,还是关门办学,这是当前教育战线坚持革命还是走回头路的一场尖锐斗争.大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他们在教育革命的实践中,以《五·七指示》为指针,坚持走开门办学的道路.他们认识到,农村中学办在农村,不等于向农村开了门;农村学生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也决不能认为教学就可以脱离农村三大革命运动.“天然开门”是没有的,必须坚持斗争,“自觉开门”.他们批判了农村中学“学工没条件,学农没必要”的错误看法,从面向农村,立足本地,结合教学,支援农业的指导思想出发,建立校内外学工、学农基地,实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黄晗艳 《文教资料》2012,(33):59-62
为什么郁达夫钟爱黄仲则?又为什么会单单选择黄仲则来自比写就《采石矾》?本文从他们两人类似的人生经历、共通的诗学创作以及《采石矶》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进行探讨,从一般到特殊,寻求郁达夫与黄仲则的联系,挖掘郁达夫“夫子自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灵与肉--试比较田汉与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更偏向于日本唯美主义。  相似文献   

16.
对郁达夫,作为创造社同人的郭沫若是深知的。在谈到达夫时,郭沫若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被称为文坛一绝的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诗人郁达夫所有的,也是一个有光辉、特异人格的人所特有的,它在内容上既非那种谦谦君子的修身养性,又同独善其身的形式相去甚远。郭沫若说达夫“做事情往往……过子冲动,而且他往往过分自贱自卑”,也曾说过“自我暴露,在达夫仿佛是成为一种病态了”,这当是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的主要特点吧。达夫曾经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人们也说,他笔下的“零余者”,则是在勾划他自己的思想轨迹。由此,我们对郁达夫文学作品的考察,就更有必要连带着对作家本人个性形成诸因素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现代史新的一页。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都经受着炼狱的考验。有的成为渣滓,终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淘汰;更有坚贞单选者成为中流的砥柱,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郁达夫就是在这全民抗战中,用他的全部生命,为国家为民族争得了光荣。早在1923年,郁达夫就对为反对俄国的农权制度而客死巴黎的俄国革命先驱者赫尔岑十分敬仰,他表示说:“我们不做便休,若要动手,先要有赫尔惨(今译赫尔岑)那么的客死他乡的勇气。”郁达夫确是象他说的那样,为鼓舞人民、宣传抗战,而远赴南洋,最后客死异地,以身殉国。郁达夫用生命写下了他最后的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谈到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被当时的社会所攻击的原因时说:“他的清醒的笔调,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攻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肯定郁达夫的人物的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郁达夫笔下的男性形象,的确是一些以大胆地自我暴露,从而肆无忌惮地揭破封建伦理道  相似文献   

19.
苏曼殊和郁达夫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的前后两代知识分子,他们分别在归向传统和趋向现代的两个极端中产生了两种不同向度的逃离,但是在存在际遇与体验的层面却又殊途同归。主要体现在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和郁达夫的早期小说对“逃离”的书写之中。本文分别从表现逃离的方式、逃离之地和逃离的悖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解读。  相似文献   

20.
翠绿的“革命草”尽管能作为养猪的青饲料,可很多农民却诅咒它是“魔鬼草”、“反革命草”。有些年老的农民见了它就懊悔:“当年真是‘引狼入室’啊。”“革命草”为何物?为什么会被美其名曰“革命草”?如今人们为什么要忿恨它、诅咒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专题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过程概括为“一看三访两综合”。具体内容和安排是:1.夏秋季节去农村现场考察,看看“革命草”生长蔓延现状和农民们与它顽强抗争的情景。2.寻访县农业局植保检疫站和环保局生态监测站的专家们,弄清“革命草”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