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大同"学说是中国近代思想转型的关节点之一,近代以来,"大同"是传统儒学话语中为数不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语汇.近代几位思想家对"大同说"的重新阐释和褒举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而在此过程中,"大同说"内在的思想重心却巧妙地完成了转换.从维系社会秩序和政治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期许变成了平等社会理想的实现,大同的重心从道德逐渐转向"人民".近代"大同说"在两方面实现了思想的转型:其一,大同思想本身的"境界"意涵转变为现代"权利"话语结构;其二,藉由大同思想的转型,中国近代社会也实现了历史意识的转型.因此,重新探析近代"大同说"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也有助于理解"大同说"在当下中国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湘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始转向新的发展方向。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湘学,适应时代变化,最早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魏源著书立说,开风气之先,提出了前人未能想到的新见解,推动湘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堪称湘学近代转型的前驱先路,为其走向新的时代奠立了基础。他提出的种种见解突破了传统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产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方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武慧贞素质教育,其重心是要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智能教育。因此,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首先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是建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及能学会的自学课堂结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现代素质培养具有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塑造大学生的现代素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育体系的转型,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2.教育观念的创新,从传统教育观转向现代教育观。3.人的素质的转化,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  相似文献   

5.
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交汇处,以高度的智慧和超凡的勇气,毕生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提出了一整套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为中国教育体制向现代转型提供了正确导向;并且身体力行,勇于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一、借鉴西方教育理念 建构中国现代学制 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是一个对中国旧教育制度进行扬弃,同时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过程。蔡元培亲身游历了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学,系统考察了西方近代大…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转型与教育观念的更新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新世纪的教育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转型时期:从应式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继承式教育转向创新教育,从阶段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面对这样的转型要求我们确立现代素质教育观、现代教育人才观、现代教育质量观、现代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及职业变革为导向,晚清时期,随着社会近代转型的开启,传统职业教育逐渐向近代职业教育演变,其主要表现为新式职业学校教育的创立与传统职业教育形式的嬗变。晚清时期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在传统封建社会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转型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9.
本以江浙地区为背景,把士绅近代趋变之一-转向“新学”这一变化纳入以上海为中心和首位城市的近代长江下游区域城市等级网络体系中加以考察,从人与环境(城市近代化)互动的角度揭示晚清学绅演变的林林总总及其对新式教育普及的影响,从中折射出晚清士绅鱼龙混杂、传统与近代化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10.
元宇宙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和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元宇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一经出场,因其所具有的虚拟现实性、具身体验性、交互感知性、教学创意性等特性,促成了思政课教学空间转换的迭代升级,推动了虚实结合式的教与学、沉浸互动式的教与学、人机融合式的教与学、创意探索式的教与学,生成了教师与学生身份认知的新逻辑。教师主导作用由空间主导转向建构主导、由权威主导转向对话主导、由单一主导转向双向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由现实主体转向网络主体、由接受主体转向参与主体、由受教主体转向生活?主体。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12.
楼世洲 《教育学报》2007,3(1):82-88
中国近代的工业化实际上是沿着两条轨迹发展,即移植西方的现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的进化并存。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三个大的过程。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是沿着:现代工业移植——手工业改造——区域性的产业集聚的道路演变的。因此,近代职业教育制度嬗变对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近代职业教育嬗变的第一个层面是职业学校的演变,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手工业的师徒制向工厂师徒制和职业补习教育的演变过程。影响这种路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结构和就业方式;二是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构成;三是职业分化和社会分层。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是工业化,决定演变模式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制的确立和新式学堂的兴办,使贵州教育开始踏上现代化的历程,但现代性质的教育仍然凭借了传统教育的基础,表现出对传统教育的调适与转化。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贵州教育在社团、士绅、新兴知识份子的努力和推动下,不断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调适,初步建立起了国民通识教育体系,并逐渐完成向现代教育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是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传统人文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的转变,这一变迁启动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当代学校教育改革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追求科学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实现了从封建学制到现代学制的里程碑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宝安县的学制也经由草创期、跛足发展期、而逐渐发展成为颇具现代特色的学校教育系统,为宝安县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刘博 《安康学院学报》2013,(6):109-111,118
社会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教育文化领域。民国前期,高等教育的变革贯穿着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它加快了民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进程。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进步更是促使了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其它社会领域的变化。本文阐述了民国前期高等教育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了其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适时推进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在基础教育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机制、办学管理、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70年来,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基础教育发展目标也因教育变革导向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办学实现了从扩大办学总量向提升教育质量、从追求办学效率向追求教育公平、从各自为营向联合办学、从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有效地实现了立德树人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新时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时代使命,要求基础教育必须提升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建立现代基础教育学校制度。为加快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基础和有效对接国家各项教育政策,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切实夯实和提升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探索丰富多样的基础教育办学形式,增强基础教育办学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侯强 《成都师专学报》2010,(3):88-91,128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立法与法制变革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私立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中,发挥了作为新法律文明强有力杠杆的作用。私立法律教育由于附丽于种种现实的政治功利目的之下,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积极效果与负面效应是兼而有之的。  相似文献   

19.
晚清社会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种变迁首先从口岸城市开始,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社会转轨,处在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口岸文化城市之中的闽南,开埠后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新士绅群体,他们创办新式企业、致力于新式教育事业,在辛亥革命中,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各地政权的建立,在左右近代闽南政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由“革命”“现代化”范式向“中国本位”视角转移。伴随视角变化,中国教育问题逐渐显得连贯、客观。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面临相似的基本主题,应大力普及并在借鉴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