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别诗是人与人在离别时所抒发的情感。盛唐诗人发展了六朝以来融情入景的诗歌传统,在抒发离别情感时,融入大量山水自然风景和风俗人情,即渲染了离别之情的表现力度,又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山水送别诗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历来备受后世推崇,流传也广,而送别诗相对来说较受忽略。其实,王维送别诗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其送别诗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即“明净澄澈”与“悲凉壮阔”,它们在意象的选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点,都反映了盛唐时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送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人事有浮沉,人生多乖违,往往聚散无常。因此苏轼《水调歌头》词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慨。而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文人五言诗《旧题〈苏子卿诗〉四首》其四中云:“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相互欢合难以如愿,悲离之情油然而生,别离也就成了人生不得圆满的一大遗憾。南朝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  相似文献   

5.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流传久远的著名送别诗,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由于两位诗人的禀赋、个性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仍有很大不同。《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王维是位山水田园诗人,个性多愁善感,且有消极避世思想,故而他的这首送别诗伤感情绪似乎更浓一些。诗中一开头就勾画出一个能增强离别情绪的环境——客舍,制造一种凄凉的氛围:从视觉、触觉角度描与离别环境,清新俊逸又略显伤感,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郁心情。后两句模拟诗人当时频频劝酒安慰行者的话语,声声劝、字字情,直抒离别情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它具有以下特点:特点一:种类繁多,领域广泛一类是抒写亲情、爱情。如孟郊的《古别离》、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  相似文献   

8.
从王、孟两首诗看二者诗风之异周俊南盛唐之诗,王维、孟浩然并称,为山水田园一派代表。作为同一诗派的代表诗人,其风格在总体上是基本一致的。二人的山水田园诗都有“清远恬淡”特色,且“诗中有画”。“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虽然苏拭此语...  相似文献   

9.
《送友人》是一首化情入景,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诗人以质朴平易的语言,清新明快的笔触,把地、人、情、物串联在“送别”的线索上,意境幽深,蕴藉风流,“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反复吟咏,使人动情、动心。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不是抒愁苦,就是抒感伤,悲悲切切。一些诗词,不管是写父子之别,。夫妻之别,还是亲友之离,总在别时的凄楚、别后的痛苦上作文章。究其实,可用北宋词人柳永的诗句作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送友人》却紧扣题中的  相似文献   

10.
唐代颇兴送别诗,多叙友人离别之情,但绝非宋代才子佳人十里长亭之别,卿卿我我之意,在结尾处亦能看出作者送别朋友时的诸种感情。齐梁间辞赋家江淹曾把离别诗的感情概括为“黯然消魂”四字,虽深得要义,然未免太狭窄了。从众多的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送别”这两个字 ,唐人笔下的那渭城柳色 ,灞桥水波 ,长亭古道 ,烟波芳草 ,萧萧哀鸣的班马 ,渐行渐远的孤帆……这些凄清的景物无不勾起人们那缠绵无尽哀婉悲切之情 ,似乎这些景物已将送别之情定格在忧伤哀愁上了。其实 ,唐人送别诗中也不尽是离别时依依难舍的哀伤与离别后无穷无尽的苦闷 ,不少人在送别诗中抒写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表现的是坚持操守的高风亮节 ,希望朋友保持正道直行的谆谆告诫。在这样的送别诗中体现的不是送别诗一贯所有的压抑低沉的情调 ,而表现出唐人昂扬乐观、豪放雄健的精神风貌。唐代 (特别是初唐与盛唐…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离别诗很多,诗人常将离别之情寄寓在流水中,形成了离别诗中的流水意象,对后世离别诗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送别方式、离情与流水的关系及流水意象形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是自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诗中有画”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画家.由于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之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禅宗有精深的修养和研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空寂”意境的营造并不仅靠诗人对禅宗的体悟,而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使之体现.即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表现这种空寂美.  相似文献   

17.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赏析]此诗为唐朝诗人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所作。首句即切题。“劳歌一曲解行舟”,在涂染着离别色彩的谢亭,诗人为即将乘舟离去的游人吟唱送别。简单的叙事中已透露出无奈的离别意绪。次句“红叶青山水急流”描写江上景色。青山夹岸,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浩荡秋水,画面设置洒脱飞动,色调搭配鲜艳明丽。“红叶青山”乍看似与离别之情不大相调。细味,这恰是一种反衬。正如…  相似文献   

18.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加之古人寿命的短暂,生离往往成为死别。“别易会难,古人所重。”(北齐.颜之推)所以在这种“黯然销魂”的时刻,古人除了把酒叙别。都爱折柳相送,以明相送相惜之情。如王之涣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别离》),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说的都是这种情景。从而使“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用“柳”与“雨”相搭配,在清雅的景物描写中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