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从认知评价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从情感体验角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平衡的结果;从形式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从内容上,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财富、人格、文化和年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格理论、比较理论、目标理论、适应平衡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作为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情感评估模式和认知评估模式成为主观幸福感测评的两种基本取向。当前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存在着"研究领域分布不均"、"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具有还原论和简单化倾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分离"等方面的不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有融合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学界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研究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改善与增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原因,提出增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和经常化,旅游已成为人们常态化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受到了国内外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旅游学界重要研究主题和前沿。对有关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后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构成、旅游活动与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等,但仍需要在清晰界定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确定其构成维度、探明形成机理、进行跨文化和跨阶段比较分析、开展多学科和多方法融合研究等方面加以推进,以期形成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研究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旅游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4.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受到研究学者们的关注。国外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作为教师职业领域的相对弱势群体,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与自身的主观幸福感程度上有其独特性。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在对92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幸福感现状,探讨和分析社会支持对他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城市退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纵观近年来学者们对城市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测量方法、提升建议等方面介绍城市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并总结出该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够针对性地为我国城市退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快速增长,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取向逐渐增多。大量研究集中在主观幸福感上,对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综合幸福感的研究虽少但有逐渐增多趋势;测量幸福感的工具以国外工具为主但本土化的工具逐渐有数量、种类上的增加。关于幸福感的内含和外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整合;适用于我国大学生幸福感测量的工具有待于权威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门内容。目前,国内外鲜有针对高中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尤其缺乏相应而有效的测量工具。该研究结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文献分析和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结构模型,编制了"高中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关注幸福的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不断发展,在以往借鉴国外经验小范围测查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的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实证的角度对构成和影响人幸福感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主观幸福感的本质与提升方略。  相似文献   

9.
旅游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旅游幸福感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非常关注旅游者的主观幸福感,但原真性视角和民族旅游地环境下的研究空白较大。本文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从原真性视角出发对民族旅游地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11.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当前西方人格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感恩的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利益评价在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之间,以及情境因素与状态感恩之间起着中介的作用。许多研究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发现了感恩与主观幸福感、亲社会行为以及负债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感恩是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感恩的人更具有亲社会行为,感恩不同于负债感。  相似文献   

12.
Aging population has increased a global concern to keep seniors active and healthy. Civic participation, in particular, has been highlighted for its social and community benefits and its impact on elders’ health and well-being. To date, however, most studies have explored volunteering; other types of civic activitie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re largely overlooke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er people’s active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generativity, and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We selected two samples of Spanish older people: a sample of elders actively involved in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n = 97) and a comparison group (n = 85). Measures of generative concern, hedonic well-being,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were applied. Results showed that politically active elders obtained higher scores on generative concern than comparison group individuals. Furthermore, generative concern predicted higher scores on both eudaimonic and hedonic well-being. However, active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was not related to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es. Translating generative concerns into effective behaviors, for instance political activities, may imply sacrifices and efforts, such that higher levels of well-being do not necessarily result from these activities. Thus,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call into questio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civic participation on elders’ well-being, showing that this may not be necessarily the case for those who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Future research may build on these resul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ial effe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generative activities on older people’s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4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物质主义价值观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3)自尊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个体的自尊,最终影响其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具体介绍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在理论基础、研究取向及对工作绩效影响方面的一致性;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以及心理资本作为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文章最后指出了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在内涵结构、相互关系、领域划分以及本土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168名城市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城市教师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与幸福行为表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2)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3)教师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幸福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特质因子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受和幸福行为表现;(4)教师幸福行为表现能部分预测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根据研究结果,城市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提高应注重教师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及关注教师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234名被试的分析,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格的七个维度中,除了处世态度外,其它六个维度都与主观幸福感及其中的两个维度具有显著的相关;行事风格、善良和外向性三个维度是总体情感和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预测因子。行事风格可解释主观幸福感11.3%的变异,并与外向性可共同解释主观幸福感19.3%的变异,行事风格、外向性和善良可共同解释主观幸福感21.7%的变异。而人格对个体对主观幸福感的有效解释不能在认知水平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对西南地区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性别和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试图归纳某些中介和调节变量对完美主义与幸福感关系的影响,为心理咨询人员针对来访者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咨询策略提供依据。综合已有文献发现,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压力知觉以及学业拖延等对完美主义与幸福感的关系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与干预中,应考虑到来访者认知反应、社会化过程等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提高完美主义者的幸福感,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小学教师群体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探讨三者的相互关系和不同心理压力下的小学教师其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差异。用压力状况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城乡272名小学教师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发现,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较大的职业心理压力而且压力源较多;小学教师的社会支持存在城乡差异,主观幸福感指数在城乡和性别差异上未达显著水平;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幸福感指数均有显著相关;高压力组同中低压力组的小学教师比较,其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幸福感指数得分都较低。因此,应该关注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压力状况,帮助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在职业生活中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作为高职生对幸福感的理解也有他独特的一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生家庭条件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分析研究,为促进高职生生活稳定给予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德,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