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他不因强权而退让的“人格、报格”,也触怒了国民党上层。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结束在杭州休养,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回上海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史量才的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  相似文献   

2.
今年初春,新民晚报第二版刊载一条消息称,杭州一处不知名的山谷间发现了原《申报》主持人史量才的坟墓。看来,荒草萋萋,其墓湮没已久。笔者了解,其实史墓并非湮没失踪,而是所知者极少。这需要从史量才之死说起。 1934年11月13日下午3时,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狙杀。次日,《申报》于第三版头条地位,显著刊载《本报总经理史量才先生噩耗》新闻,介绍其生平并详述蒙难的情况,并配以照片;同时遭难的还有汽车司机黄锦才及邓祖询(之江大学学生,史量才子詠赓的学友)。史夫人沈秋水及内侄女周女士幸免,史詠赓以奔逃迅速得逸。11月15日,史宅治丧处在《申报》上刊登报丧启事:“敬启者,史量才先生不幸于11月13日下午三时被难于沪杭公路海宁道  相似文献   

3.
马庆 《当代传播》2011,(4):35-38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报人,祖籍南京,出生于上海一个商人家庭。1912年(民国元年),《申报》主持人席子佩因经营不善,准备出让《申报》。张謇等人闻讯,立即与史量才等五人商议合作,向席购进《申报》全部产权。五人均为股东,推史量才为总经理,陈景韩为总主笔,席子佩留任经理(后与同人意见不合,辞职脱离《申报》)。  相似文献   

5.
在"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史量才以及《申报》的历史地位,同时站在时代高度,从史量才与上海文化的关系、意义,史量才的文化自觉精神、经营管理策略等角度切入,多元化解读《申报》和史量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史料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申报》与史量才在中国报刊史上都赫赫有名,史量才经营《申报》有道,其经营策略因报纸发展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而异。本文对史量才时期《申报》的经营策略及其对现代媒体的借鉴意义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史量才"史家办报"思想的研究存在某种片面性,以至完全忽略了美查时期《申报》(1872—1889)对史量才时期《申报》(1912—1934)的示范作用。文章通过比较美查、史量才两个时期《申报》的新闻报道,认为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实际上是对美查时期办报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史量才与普利策分别是中、美报业史上的巨子,两者经营的《申报》与《世界报》创造了各国报业史无前例的辉煌。史量才接手《申报》的22年间,《申报》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申报》1933年突破15万大关,达到旧中国报纸发行量的最高数。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写作》2005,(7):34-34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2,(8):52
今春,中国近代公认的第一大报《申报》将迎来创刊140年。同时,今年也是报业巨擘史量才收购《申报》100周年,"史量才时代"被认为是《申报》影响中国的最重要时期。1872年,《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其创办方针是"此  相似文献   

11.
史量才是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报人。在他的经营下,《申报》走向了辉煌时期。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关于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多且杂,并以结合民国时期报业环境研究为主,与当下新媒体环境内容研究结合较少。因此本文就史量才的生平、"史家办报"思想、《申报》经营策略、史量才故居以及史量才之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空间,期待对未来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申报》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从1872创刊到1949年停刊,《申报》的经营长达77年之久.史量才对《申报》的各种改革,时至今日,依旧值得认真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它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报25600号。在其78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到了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应该说史量才的接手,使得《申报》达到一个高峰,“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  相似文献   

14.
史量才     
正史量才(1880—1934年),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12年,史量才与张闳、应德謇、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他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为了改变《申报》经营欠佳的  相似文献   

15.
史量才与《申报》是撰写任何体例的中国新闻史都无法逾越的重要存在.不仅仅在中国.1919年10月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的史公在世界新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旗下经营的《申报》和《新闻报》在20世纪前叶的中国新闻界影响巨大。史量才曾告诫报社同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史氏报业得以建立,除了经营策略之外,史公的“人格”对《申报》等报的“报格”有着决定性影响.并同时以自己的人格和报格维护着国格。  相似文献   

16.
“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对《申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陈桃  梁含雪 《新闻世界》2011,(7):154-155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申报》的言论和史量才的办报活动进行梳理,考察民国时期报人办报活动与政府言论政策的博弈进程,探究民国时期民营报人和报纸的生存状态。国民政府在与史量才的博弈中,曾以"禁邮"和"暗杀"为手段却未达到目的,而史量才则通过个人活动和《申报》的言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晶 《青年记者》2007,(22):141-142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近代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时隔一个多世纪,《申报》早期经营中的许多创举和经验,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申报》的早期经营时期主要是指从《申报》创刊到1912年《申报》产权被授予史量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白浩然 《青年记者》2007,(20):89-89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富代表性、经营最成功、经济实力最强的商业性报纸,之所以能够在史量才经营时期充分发展,除了史量才出色的经营外,也与当时《申报》所在地上海在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和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有着根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申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报》创刊于1872年,是我国近代社会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的办报理念闪烁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对今天的报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申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保守方针,积极促成民主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以后,采取军事进攻和经济侵略相结合的手段,史量才面对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不再保持沉默,抗日倾向日益明显,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也日益不满。在《申报》总管理处顾问陶行知的建议下,《申报》改变了言论不触及时弊的保守态度,发表评论抨击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要求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主张国民党改变“剿共”的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