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一种适合于民族地区的旅游文化服务模式,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旅游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总称。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究了民族旅游转型的方式: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农村其他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分类型地整合、创造性地保护和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转型新形式的旅游方式能够融入现代民族生活的公共文化新产品,有利于对促进民族地区旅游转型的繁荣,进而推动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在乡村旅游方面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出现了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利益分配、文化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坚持社区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同时旅游的发展应注重社区的权益,为当地脱贫解困,提高人们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5·12大地震后对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析,指出了羌族地区恢复发展乡村旅游能有力地推进羌族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在民族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的今天,乡村旅游可以对羌族传统文化起到抢救、恢复、保护和传承作用。因此羌族地区乡村应把握好乡村旅游的开发原则,探索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处理好乡村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创意产业相结合。由于旅游商品不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一种重要经济来源,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民族文化载体。因此,本文着眼于从文化创意的视角探讨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问题,旨在探讨如何在旅游商品开发中融人民族文化创意元素,以增强原有商品的吸引力与附加值,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下,对民族文化消极的封闭式保护并非长久之策。民族文化旅游是时代和市场的需要,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助于解决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问题,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鉴于民族文化本身的易损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以及现代旅游大潮对其之负面影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必须进行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军  陆强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2):104-108
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很多是以主题式开发的,主题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但目前,有关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研究成果很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的概念内涵,并对我国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以往单纯从一个角度分析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已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应从整体上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业特征、地域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基于此,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的基本内涵,探寻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的契合,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旨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桂西北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是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目前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缺少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和参与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挖掘内涵、突出特色,开发饮食参与体验性旅游,加强宣传以及与医疗旅游相结合、开发医疗保健民族饮食产品,以实现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定居点的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开发民族地区、带动当地居民致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结合北川县吉娜羌寨的受灾情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关系,从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等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定居点建设.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走旅游增长极开发、开拓多元参途径的旅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特质行为,在体育形态的深层底蕴中,交织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模式和民族心理结构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青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唇齿相依而密不可分。民族传统体育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以和其它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旅游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桂林地区侗族民族歌舞文化的内容和特色基础上,提出深度开发侗民族歌舞文化旅游资源,应抓好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做好展示与提升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观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家旅游局在2006年把"中国乡村游"定为旅游宣传主题后,乡村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与发展。但是目前抚州乡村旅游主存在开发过于片面,缺乏当地特色等问题。随着人民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因此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更加注重资源的体验性、参与性,走生态旅游+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13.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新疆社会发展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提出整合新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实现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滇西北地区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但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由此发展起来的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颇具特色。文章在广泛调研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的几种类型。同时,基于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的角度,就目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持续发展、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培养人才、坚持创新、打造品牌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村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黔东南凯里市麻塘革家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在强调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资源观理论为基础,并以广东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分析和研究不可移动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旅游竞争优势的关系。只有开发不可移动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这种产品能够在原产地保持其自身特色,并有效地与本土相结合,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形成其竞争优势。文章的研究结论将为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唐志云 《广西教育》2014,(35):26-27
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背景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广阔;开发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品牌,加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导游的培养,成为实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前景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遗产开发导致的民族文化生态破坏是当前自然遗产旅游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以武陵源为例,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引发的民族区域社会效应和民族文化在旅游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改变双向角度切入,进一步探讨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和民族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对于维护自然遗产的自然、文化生态平衡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河池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内涵,并加以重构。通过加强河池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的协同开发,依托产业支柱构建红色文化、乡村文化、民族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五化”旅游基地,以村民积极参与为纽带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等路径,构建“五化”旅游基地。同时,河池“五化”旅游基地的构建也要坚持政府支持与乡村自立相结合,构建新型脱贫体系,加大改革力度,由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环艺、建筑等多学科专业人士联合行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在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民族旅游目的地应该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挖掘自身民族休闲文化的潜力,实现目的地开发的转型升级。基于此,文章以新平县戛洒镇大槟榔园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区为例,提出将休闲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进行整合,以期给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