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达致和谐——论墨子的兼爱思想任放①在中华文化创制的轴心时代,没有哪位思想家像墨子那样旗帜鲜明地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遗余力地鼓吹并履践爱的哲学。墨子标示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2.
墨子的“兼爱交利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辩证地统筹着自己与利人的关系:“兼爱交利”也是一种合乎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理性准则;而且“兼爱”具有着普遍的公平意味.而天和鬼神可以确保这种公平,从而实现天下之“交利”。  相似文献   

3.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利之所生、利之开源,兴利除害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出发点。兴利与除害,兴利是重点,兴利的具体途径是交相利,而交相利又必须以兼相爱为前提,交相利所依据的原则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是小工商业者的代言人,其交相利的思想正是小工商业者阶层安身立命的现实生活原则,但这种带有功利性特点的思想有别于现代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4.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墨子认为"义"犹利也,道德原则和功利原则应该一致,基于此点他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墨子又提倡"节用",对统治阶级提出了要求,认为他们应该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而"强本节用"。在这里,"兼爱"和"节用"都体现了墨子思想中丰富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墨子的"兼爱交利观"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它辩证地统筹着利己与利人的关系;"兼爱交利"也是一种合乎社会正常交往秩序的理性准则;而且"兼爱"具有着普遍的公平意味,而天和鬼神可以确保这种公平,从而实现天下之"交利".  相似文献   

7.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候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来源于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生活经历以及唯物论的思想.墨子以"兼爱交利"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一切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为目的,为形成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试从墨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完整的内容体系以及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认为没有强有力的国家就无法做到兼爱互利、实现众利,因而主张尚同尚贤,即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并选贤任能。他认识到统治者是否节俭的政治意义,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批判统治者奢侈无度的行为和儒家厚葬久丧的思想,主张节用节葬。  相似文献   

9.
墨子生活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为其"刑赏"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墨子"刑赏"思想以独特的自然观、国家观和人生观为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原则,并且体系完整。"刑赏"思想倡导"非命"、宣扬"天志"、追求"非攻"、推崇"兼爱"、致力于"兼相爱,交相利"理想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控制思想。它产生于背景复杂的时代,其中某些领先于时代的思想因子对我国当代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战国初期,墨家从社会下层民众的角度出发,描绘了一幅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蓝图。围绕“兼爱”这一精神内核,墨家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来阐述其和谐思想。重新发掘墨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志"、"明鬼"是墨子宗教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当时社会宗教信仰淡漠,社会失治现象层出不穷,赏罚机制严重缺失,致使社会治理出现混乱局面。"天志"、"明鬼"思想就是墨子针对这些社会现象提出的整饬社会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2.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先秦思想史上重要的学术公案。学者大多注意到了儒墨相互否定与排拒的一面,但对在批评中接受对方的另一面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墨子学于儒家,所以"非儒"才能切中要害。墨子若学儒不深,则其非儒则无力,影响也难以超越儒家。孟子的"辟墨"更是如此。他要首先深入墨家思想,然后才能作出深刻的批判。他接受了墨家的天的至善性,把天与人贯通起来,否定了其外在的宗教意义;他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指出其实质是把亲人当路人,击中了墨家兼爱思想的要害,大大丰富了仁爱思想的内涵;他在对抗墨子的"非乐"思想中,大力倡导"与民同乐",使"乐"成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他在批判墨子"非命"思想的同时,以"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范,积极倡行儒家学说,并以"与时俱变"的姿态超越了墨子。孟子的辟墨表现出否定和接受、排拒和融合、对抗和超越相统一的特征。结果,墨学精华尽入于儒;此后,墨家再无反击之力。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两利”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建国后一段时期处理私人企业劳资关系的主导思想。20世纪20年代前期,毛泽东在领导工人运动中已经萌生了“劳资两利”的思想。1934年,毛泽东初步提出了这一思想。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劳资两利”的思想趋于明确和具体。建国初,毛泽东仍然坚持和实践着这一思想。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提出的依据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民主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期利益的共同性;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双重性;党使劳资双方接受“劳资两利”政策的可能性。为了落实“劳资两利”的思想,毛泽东主张,既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工人权益,也要保护资本家的正当赢利;要通过劳资双方订合同、采取合理步骤和以不影响生产为前提解决劳资纠纷;纠正党内对劳资关系的“左”倾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先秦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墨子重视通过实践培养“兼士”的观念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同样对中职德育实践教育的开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墨子相关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实践的成效,并且可以通过德育实践很好地促进中职学生构建理想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P 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已成为了国内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的重大教育事件。通过P ISA测试我们看到了上海卓越的教育表现以及在教育质量与均衡上取得的显著成绩。除了赞美与掌声之外,PISA还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教育思考呢?众所周知,P ISA并不是第一个国际性的针对学生素养的大型测试项目,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可以供我们对各国15岁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比较而在于测试设计及理念上的多方面创新。其中,PISA"素养观"就是最具变革性的理念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梳理PISA素养观内涵及其描述框架的内容结构来阐述P ISA测试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学转向及其立场,从而引发我们对素养及其学习模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增丽 《天中学刊》2007,22(3):122-124
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涉及到实践教育、形式逻辑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墨学中的辩论技巧、实践方法、科学实验、创新精神等与近代科学有相似之处。墨子教育思想随着墨学的衰微而被忽略,其衰微原因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8.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集中反映了早期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学说思想,其中有很多思想范畴。如仁、义、礼、道、德、孝、信、直、勇等,大致可分为基本与非基本两类。文章谨选上述思想范畴中的信,从其类别("友信"、"政信"、"性信")及其与各类思想范畴的关系来阐述《论语》中信的含义,同时对于孔子思想核心和基本范畴的界定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