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史学大家,他们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在史学理论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有关二人史学成就的研究专著已有数部,但其中鲜有西方学者的手笔,而施耐德教授的《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本书德文版已于14年前出版,中文译著于今日方才面世,但该书所持观点依然不乏可取之处,尤其是该书紧抓“真理与历史”这一深刻的史学主题,广泛采用西方史学中新兴的区分研究语言思想精华,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论,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中心,深刻剖析了近代中国史学学人在面对国学与西学、传统与科学、史学与政治、史家与国家等一系列矛盾复杂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徘徊、彷徨的学术犹豫.  相似文献   

2.
大师的寡言     
正寡言就是不喜说话,指人沉默,很少说话。一个恬静寡言的人,往往性格内向,而外表的寡言却与内心的活跃恰成正比。而大师们的寡言,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索。史学大师陈寅恪,用寡言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晚年的陈寅恪,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要按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研究、撰写、发表、出版史学的鸿篇巨著,已经是不可能了。但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准则,他只有选择寡言。虽然寡言了多年,但他并没有停止思索与探求。他努力克服双眼失明、又跛一足的困难,凭着极大的毅力,在助  相似文献   

3.
蒋天枢由整理陈寅恪文集想到北陈援庵先生.1971年5月4日,蒋致信陈垣,提出编撰著述目录.以后十年,他建议、指导刘乃和先生编撰陈垣已刊和未刊著述目录、年谱和传记,督促刘乃和出版陈垣全集.这些信件也反映出蒋先生整理研究陈寅恪之历程.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前,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打开了,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一个无尽的宝藏,从此世界上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然敦煌遗书大多为残卷,其中有不少甚至是碎片,因而比定残卷之名成为敦煌学者的首要任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绝大多数敦煌残卷已经有了正确的定名。其中以《敦煌劫馀录》(陈垣著)、《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卷子目录》(英·翟理斯著)、《敦煌遗书总目索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6.
佚名 《出版参考》2006,(17):19-20,39
胡适--蒋介石拟定的抢救名单中第一人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南京方面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12月13日,蒋介石专门派大员飞抵北平劝胡适南下,但胡适以正忙着筹备北大50周年校庆为由不肯南下.第二天,蒋介石闻讯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南京,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于14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抢救"对象首先便是胡适、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事已至此,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同时,胡适还力劝辅仁大学校长陈垣,陈垣不走,胡适小儿子胡思杜也表示留在亲戚家.当时胡适想小飞机也带不走多少人就同意了.  相似文献   

7.
1959年初,已近八十岁高龄的史学大师陈垣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对陈垣的入党申请非常重视,并立即研究,很快就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在这年1月28日接纳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位经历新、旧两个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享誉中外的老一辈史学大师,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并在耄耋之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他的学生、史学家唐长孺赋诗祝贺老师入党:“八十争先树赤帜,频年知己效丹忠。后生翘首齐声贺,岭上花开澈骨红。”  相似文献   

8.
陈垣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清反帝活动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邦华 《历史档案》2006,1(4):77-82
陈垣(1880-1971年)留在当代人心目中的深刻印象主要是一名享誉海内外的史学大师,他积极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报刊为阵地宣传反清反帝思想,却是鲜为一般人所知晓、也是史学论著中罕有论及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因国学研究的兴起,振废起衰,有关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已经是很隆重的话题。评介与讨论的文章,一时难于偻指。但到目前为止,长篇的专著和评传,只有汪荣祖先生这一本。 这是本旧著。原名《史家陈寅恪》,1976年由香港波文书局初版。后台湾经联出版公司又出了新写本,在初版本上增加了八万字。这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国学大师丛书》,该书又列入其中,更名作《陈寅恪评传》。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8元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正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垣教授作为一代史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为祖国的学术文化作了巨大的贡献,为后辈提供了丰硕的成果和指导门径。今当陈垣教授诞辰110年之际,同仁等集会纪念,非仅为对前贤道德文章的追思,实亦为发扬潜德幽光,温故知新,借以自省而砥励也。一陈垣教授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以历史文献科学言,则覆盖了目录学、年代学、史讳学、校勘学、档案学等方面;以专门史言,则着重于宗教史;以断代史言,则专长于元史及清史。陈垣教授特别擅长于以多学科的知识结合进行专题研究,分途深入,以底于成,所谓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是中国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史学大师,被史学界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者.陈寅恪青年时期就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缘分,他在自家藏书楼里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由此走进了世界图书馆的殿堂,度过了美好的欧美留学生涯.同时,陈寅恪的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视目录学方面的研究与建设,并以此掌握了图书馆藏及类别的筛选信息等,最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料,为其史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家藏图书楼的学习生涯 中国老一代的学者就是从私家的藏书中来获取知识的,因此,藏书楼也就是近代学者们最早接触到的图书馆了.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中的占卜文书一向乏人进行系统整理,因此其定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近年来接触了一些占卜文书,想陆续把有关文书的定名问题写出来向诸位方家请教。由于占卜文书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而笔者的学识显然不够,因此错误必定在所难免。《北京图书馆敦煌遗书续录》(以下简称为《续录》)编写于1981年,收录了陈垣《敦煌劫余录》之外北图所藏的敦煌文书1065件。在这些文书中,有4件是占卜文书,《续录》定其编号和名  相似文献   

14.
陈垣(1880—1971)是当代名闻中外的史学大师,且对发展我国能源流长的目录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略作介绍于下。一、对目录学的重视与全面理解:陈垣是个自学成材的历史学家,他只在十五岁之前读过几年学馆,十三岁时他看了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从此入门,按着目录实需要的书读,逐渐成功。所以他非常重视目录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陈寅恪为《敦煌劫余录》作序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句话原本是针对敦煌学的兴起而发,但是也适用于《山海经》研究领域。新文化运动以来,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人文学科研究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怎样理解《山海经》及其体现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无疑居于《山海经》研究的核心位置。《山海经》这部书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地理志(也有学者称之为"幻想地理志""神话政治地理学"或"博物志"),  相似文献   

16.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史学工作者公认的权威史家,他的成就多归于考据之列,研究重点在"中古史",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典文学、宗教学等等。他的治学思想虽然史学学者关注较多,但对今天的档案工作者来说,仍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先生的诗,不但为读者所喜爱,而且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所以《陈寅恪诗集》的出版,是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前几年就听说出版了,但多次去书店竟未见到,今终于买到一本,始知该书是清华大学汉学研究所主编的《清华文丛》之一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第三次...  相似文献   

18.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藏敦煌文献》和该社所属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藏族文化发展史》,最近双双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甘肃藏敦煌文献》一书是甘肃人民社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暨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年而隆重推出的一部大型文献整理图书。该书的出版是敦煌学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随着敦煌史地资料的开发和对敦煌珍藏的研究,人们已经领略到了敦煌的神奇造化和古代中国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史学思想中的传统史学与兰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过程中,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影响与贡献尤大.一方面是对西方相应的史学思潮的回应--主要是兰克史学,另一方面是对本土主要是清代考据学实事求是传统的继承.两方面的融合形成了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敦煌文献:新材料与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敦煌学之所以一直作为世界学术之新潮流而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敦煌文献材料在不断地公布。虽然说敦煌文献早在1900年就由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但是,敦煌文献真正为人所知,应当是1909年伯希和(PaulPelliot)带着他所得到的敦煌四部古籍的精品来到北京,出示给罗振玉等人。以后,由于罗振玉、蒋斧、王仁俊、刘师培。伯希和、内藤虎次郎等人的宣传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