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艺术的超越与超越的艺术文艺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活动方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人类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人自身的独立之思去唤醒灵魂,以自己超越的视野去寻找本真的自我,以对本体价值的追求去观照人类的现实处境。因此,艺术活动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着的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一种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找灵魂敞亮的活动。世界是人和人的世界,是人不断寻求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世界,人只有在不断创造过程中才能成为自己。而艺术是人的创造活动中最自由的形式,也是人的超越性的表征。正因艺术世界的超越性,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卑微状态中挣脱出来,直面自身的灵魂处境,从而摆脱存在者的羁绊,达到本真存在的證明之境。只有艺术才能使人类存在的本质在其存在  相似文献   

2.
禅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一经诞生,便与中国山水诗给下了不解之缘。在诗禅相互交替、洽融契合中,强化和浓缩了中国文化中本来就很发达的“悟”的因素,使山水诗走上前台,成为名旦,揖别了效颦自然的幼稚,出脱得令千古诗人们心荡神摇而苦苦痴迷。铃木大拙在《禅与生活》中指出:“禅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看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札”而诗歌,则是人在其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生命意识的内敛与外释的艺术。这两种“艺术”,都属于真正的哲学意义肝的超越,都是建筑于超脱现实功利的价值体系之上、而潜入心灵和宇宙之内的艺术。最早也是最佳地以诗歌…  相似文献   

3.
任何艺术都不是也不可能复制世界,任何艺术的表现不管是叙述还是描写,都不可能是纯粹写实的。因此说,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强化艺术家的主体创作精神,使艺术超越现实实在而实现更高的审美目标。高踞于人类艺术塔顶的诗歌,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内容的“提取”是更为严酷的,这就是写意。诗歌的写意空间以其艺术表现上的个性特征反映了诗歌文体的规律性,与意象、意境的提法相比,写意空间具有更强的整体性,是从哲学意义的维度对诗歌表现基本特征的概括.一、写意与“写实”的诗歌空间层面如果从绘画的角度着眼,究竟什么是艺术与非艺术的分野呢…  相似文献   

4.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5.
读巴尔扎克     
19世纪末到20世纪,是诗歌复杂多变的时代。拜伦、雪莱们浪漫主义的诗歌抒发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用人道主义道德去感化改变世界,而这一愿望却流于空幻。期间,巴尔扎克的作品犹如这空幻中的一道闪电,永远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他通过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西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的文化背景比较陈冰“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向文学领域的渗透带来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生死的恐惧与对生命时空的超越,构成了中西文诗歌中“及时行乐”主题创作上共同的心理基质...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能够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把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特有的优势,而能够在完全无私地奉献,在奉献中默默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品格。正是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想起执教于中国儿童中心、北京爱乐之星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小提琴老师郭国庆。  相似文献   

8.
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人何以超越其生命的有限性,中外古典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稍有不同。西方哲学家是通过否定人的有限存在来寻求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解决,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是从承认人的有限存在,并在人的有限性存在中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就儒家和道家而言,其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存在一些差异。儒家走的是“有为”式的超越之路,而道家走的是“无为”式的超越之路。事实上,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最终是一种价值的超越。这种价值的超越既可以是一种个体的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群体的行为,在今天仍有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女神》的美学意蕴、结构形式、语义层次与史学价值等,已被众多的诗评家以不同的批评尺度审评过了,并不同程度地切近了文本。本文则拟从神话原型视角将《女神》置于文学发展长河中加以审视、考察,以发掘其超越时空的人类文化精神,从而一定程度地拨开大半个世纪以来萦绕《女神》更是萦绕审美者心灵的迷雾,解开《女神》的艺术生命之谜。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生命是道的体现。庄子的生命和谐思想包括养生达生、体道而行、心灵和谐等。庄子与道和谐的生命观为人类提供了非宗教的、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使人类找到自己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的出版、获奖、改编曾在文艺界引起一次次轰动和争议,但也为我们的解读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当家作主”的诉求应当是人类普遍追求人生归宿的理想,上海城的人们也不例外,从城市文化理想的视角来看,小说更多地着眼于这个城市里男男女女的生命支撑,王琦瑶用她的行动,王安忆用她的文字,两个女人用两道不同的轨迹,画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上海人的生命诉求。  相似文献   

12.
意识与潜意识有三种相同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式:主观虔诚方式、自由思考方式和感性观照方式。艺术和梦虽然一属意识,一属潜意识,但都是人类以感性观照方式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产品。因此,二者有很多相同的特性,这表现在生活源泉、形象塑造、反映生活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对艺术与梦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够通过艺术了解梦,也能够通过梦了解艺术,从而做到学科互补,在理论研究中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上,技术起源于人的“活好”需求,是人类实现生存和达到自我超越的手段和工具。然而,现代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一是身体技术被忽视;二是人类基本目标迷失;三是人的创造性欲求匮乏。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克服技术的以上影响:重新启用身体技术,让身体技术与现代器物技术并行发展与运用;建构技术价值判断体系,扭转技术漂移的不确定性;构建多元化的生活世界,摆脱单一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15.
在生命一次性即人生必死的背景下,产生"人生无价值感"的原因复杂多样,最基本的是两种: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即只是关注现实的人跟动物一样终会死亡的命运,而无视现实的人具有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自我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看不到人所具有的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二是源于自我和社会评价产生"人生无成就感"的负面心灵体验。人生无价值感是一种处于人生十字路口、十分危险的错误认知和心理体验,极易使人消极、颓废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提升个体主体意识及其素质是消解人生无价值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民间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其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音乐诗不仅是唐人对诗歌题材的一次拓展,而且是唐人从审美角度,对唐代音乐化的一种透视,这些以音乐生活为创作题材的诗歌,艺术地表现或再现了唐代乐器,乐曲,乐工的演奏情况,传达出听的感受和感想,在表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不落常套,情韵俱佳,特别是它以声喻乐渲染诗情,以形状乐传递深情,以典喻乐饱含激情,以感寄乐寓托真情的独特表现手法,尤为引入注目。  相似文献   

18.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9.
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艺术化曾经是中国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和追求。然而当生活艺术化真正来临,怀抱人文理想的精英知识分子却发现,艺术不仅没有发挥他们预期的塑造审美人格的作用,相反成为物质时代消解人类精神的得力工具。当艺术遭遇技术复制和传媒播撒时,当艺术的审美特性被泛滥地使用和消费时,当艺术沦落为商业手段时,当艺术赖以汲取生命之源的生活世界也被逼真的仿制时,我们不能不深刻的体验到艺术的危机正是人类自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这位西方艺术的怪胎和探险家,以他“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的常人世界。他一生都坚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他活着就是为了求证人生的真实境况,求证生命的真正形式和意义。站在这种理解的基点上,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度其荒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