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京津冀3个地区2002—2012年产业梯度及梯度转移情况,并用全国同时期的产业碳生产率水平对其进行衡量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偏高,且碳生产率偏低的大部分产业梯度转移到天津、河北;天津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较北京有所下降,河北梯度优势产业碳生产率最低;天津、河北除承接北京梯度转出产业外,两地区之间也存在梯度转移。在分析产业梯度的基础上,给出京津冀合作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相对于其他地区成本上升的原因,提出其进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的理论基础仍然是梯度推移论。所不同的是文章对我国的经济区域和经济梯度进行了再划分,并以此划分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加工制造业如何在国内区域间进行梯度转移进行了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已在悄然改变.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制造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转移可以实现短期产业调整,但只有转型才能促进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使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走上中国特色新型制造业道路.  相似文献   

5.
吴静 《软科学》2017,(5):21-25
采用AHP主成分分析法,以省际制造业发展指数为依据,把西部各省区分为高、中、低三大产业承接区域,基于2005~2014年西部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大环节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和资金转移是影响西部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转移次之,东部地区企业规模溢出的效率水平最低,说明当前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效应并未实现;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资本密集环节对转移要素的吸收效率大于劳动密集环节,技术密集环节最弱,说明当前西部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不高,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和新型技术型产业是进一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协同创新情况到底如何值得深入研究。选取京津冀地区的医药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医药制造业1995年~2015年专利方面的数据建立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区域内部医药制造业各自和整体协同度进行测算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内专利指标的序参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专利方面的创新趋于有序;(2)协同创新子系统中专利价值子系统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3)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目前整体协同创新程度仍居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产业梯度的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存在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的客观条件和动力;产业梯度系数的测度可确立长三角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开发开放的优势产业;根据相对长三角的产业梯度则可明确长江中上游各省区重点承接的产业。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提出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梯度开发开放与产业转移的一系列应对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区位熵指标测算东莞整体制造业和20个主要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莞整体制造业具有产业集聚优势,集聚程度较高的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并以产业区位熵值为核心解释变量,加入区域创新投入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东莞整体制造业和创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线性促进关系;分行业的区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结果与产业区位熵趋势相关。提出东莞应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积极引进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改进产业梯度系数的中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改进了现有的产业梯度系数方法,并利用其绘制了全国31个省市26个行业的产业区域梯度表,从阶段特征、地域特征和转移方式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国内区域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北京2000~2007年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既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又有较强的竞争力;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增长处于劣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京需要大力发展电子与信息制造行业,扶持潜力性强的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服务业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传统产业,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内部的各个产业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可以用来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规律。通过对福建省电信业、软件业、互联网业、动漫业生命周期的判断,得出近年来信息服务业各个产业部门演进的规律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企业决策,政府产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云丹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90-92,98
有别于传统产业或其他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新科研成果与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而发展壮大。LED产业是当前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大突破口之一,结合广东省推动LED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和实际工作,就若干管理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艳林 《情报杂志》1994,13(2):12-14
对目前我国关于信息产业范围的研究中存在争议的几个部门:科研事业、教育事业、信息设备制造业等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界定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范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福州市产值比重最大的产业集群,在福州市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然而,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一些挑战。文章分析了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并对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为发展动画产业投入了巨大的政策和其他资源。日本是世界上动画产业最成功的国家,其产业发展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文在集中讨论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其对我国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本质与实现的方式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寿德 《科研管理》2002,23(5):50-55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本身的发展改善了产业结构和要素配置,另一方面体现在对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解决好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问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之一。本在分析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产业高技术改造的本质与实现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灏  邹萍 《科研管理》2016,37(5):1-9
在大跨度时间范围内,考察钢铁业国际转移和钢铁技术平台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的主要规律是,钢铁冶炼技术处于持续变革之中,钢铁技术变革需要本地钢铁业的支撑。钢铁技术创新中心位于传统钢铁业大国,革命性的技术平台创新通常实施于新兴地区,推动异域的钢铁业形成和提升,从而引发钢铁业的国际转移。传统技术无法抗衡新技术的冲击。我国已经成为钢铁生产中心,需要加速钢铁技术创新,以延长我国钢铁业寿命。创新不仅要寻求差异化,而且要技术配套,在满足产品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紧盯技术平台转型的发展方向,以钢铁技术平台创新推动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提出咨询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着互动关系。咨询业发展通过推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咨询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在第三产业战略地位的提升有助于推动咨询业发展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总体咨询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杨忠泰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12-16,37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世界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结合我国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已进入产业演化的成熟期,生物技术产业与新能源产业是分别处于产业演化的形成期和成长期。据此,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应以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为主,并在局部孕育新突破的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在生物技术研发和生物农业、生物医药产业加强原始创新,而在生物工业领域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新能源产业,则仍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为主,并推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营销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业结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event that marks the birth of knowledge industry, its structural component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structural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knowledge industry mainly consists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high-tech industry and manpower capital industry.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three industries are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