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盛滋波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69-70,83
随着人们音乐审美心理的嬗变,近几年“原生态民歌”得到广大民众的接受和喜爱,在强势媒体的推动下呈崛起之势。文章阐述了“原生态民歌”在文化、民族精神、音乐和市场方面的重要价值,以期对其社会价值有清醒的认识,便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时下,“原生态”一词成了音乐领域描述“原汁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从2004年西部民歌大赛,到南宁国际艺术节,再到2006年“青歌赛”首增原生态比赛,原生态民歌以其朴实自然的特殊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文化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原生态民歌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荣 《教学与管理》2010,(7):147-148
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在民间以口头形式延续与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与感情的直接载体,它“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特性,原始、本真、质朴的歌声使多少人为之陶醉、痴迷。但正是其口传身授的特性给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障碍,“城乡一体化”伴随着经济腾飞的脚步迅速发展,那些古朴的传统与习俗必然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原生态民歌,毫无疑问也会受到冲击。那么如何才能保护祖辈留下来的音乐文化?以何种方式传承原生态民歌才能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4.
原生态民歌及其演唱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逐步消失。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依托媒体扩展生存空间是原生态民歌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的最有效的通道。而原生态民歌从生活开始走向舞台,也将引起声乐界演唱方法的一系列融合和改革,同时,还将推动全社会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认识原生态民歌的丰富文化内涵及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中央电视台成功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使许多人认识到了原生态民歌的魅力,而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赛上原生态唱法的出现使原生态音乐开始受到众人的瞩目,在中国出现了一场原生态音乐热潮。所谓原生态音乐,是指成长在我国相对偏远的农村汉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的大多数年轻人心中“原生态民歌”是一个听说过但是不了解的名词,但是中国音乐要发展,要走向世界,要对世界文化的完善和发展作出贡献,就必然要保持本民族的个性与特色,就必须要保护与传承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文章提出将原生态民歌艺术引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堂的意义和设想,加强年轻一代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应该回归本色,应该回归原生态。原生态,说法出自于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唱法给人以朴实自然,毫无雕口做作之感。原生态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赋予了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简单而深邃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民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以口头方式传播的音乐艺术形式,近年来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原生态民歌的发展需要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原生态民歌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部门和电视等媒体以及音乐教育机构都应该在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及发展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靳立军 《林区教学》2009,(2):102-103
所谓原生态是近两年特别热门的一个话题,而面对现在流行的各种原生态民歌演绎节目,人们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对原生态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还有人认为这是原生态音乐的一种临界状态,不论如何,对于原生态音乐我们都应该采取保护和发展的各种办法,来拯救这种前景不容乐观的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应该回归本色,应该回归原生态。原生态,说法出自于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唱法给人以朴实自然,毫无雕口做作之感。原生态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  相似文献   

11.
"原生态"民族唱法真实、清新,具有自然的民俗文化特性,"学院派"民族唱法则是"原生态"民族唱法在当今时代中的拓展和延续,具有先进性、新兴性和科学性。两种唱法的争议实质是中国民族声乐如何立足于"原生态"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体系。通过加强对现有唱法的收集和保护,在艺术学院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借助传媒正确引导为原生态唱法提供展示舞台等途径,可以更好地实现"学院派"和"原生态"民族声乐唱法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衡阳民间音乐以它独有的特色,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传承和不断发展着,并强烈而深刻地反映着人们的心声.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社会教化功能更为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人文思想及道德规范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参考资料.尤其是在推进“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艺术更是可以发挥出其独有的宣传、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山歌社"成立的背景并对其早期收集民歌、研究民歌、传播民歌的活动进行了扼要的梳理,重点论述了"山歌社"的成立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民族音乐教育、优秀民歌的发掘和民族音乐走向大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情又称“渔鼓”,又名“黄冠体”(道人的装束),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传出世思想,后经演变发展为我国民间曲艺的一种。陕北道情是以清涧道情为主体,吸收了陕北民歌及陕北说书的部分曲调,极吴陕北地方特色,成为陕北地区民间曲艺的重要形式,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主要体现在衬词、节奏、唱腔、调式、过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广西桂东地区因其独特的人文背景、生态景观和多语方言生境,形成了富有特质的原生态族群音乐,发掘整合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资源,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本土化、音乐教学改革和音乐课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达到原生态族群音乐活态传承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唱享山西》中舞蹈编排既继承了山西民间舞蹈的元素,又对一些民间舞蹈进行了创新。《唱享山西》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紧随音乐的创新而创新,具象元素意象化,民歌内容意境化。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原始古朴的民俗风情保存得比较完好,优关动听的原生态文化艺术比比皆是,各有千秋。凯里学院作为本区域的高等学府,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声乐界出现了"原生态民歌",这个现象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针对当前原生态民歌逐渐消亡的现实,笔者尝试大学生音乐教育与原生态民歌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原生态民歌的传承问题,使得原生态民歌得以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