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金则胤  谷峰 《文教资料》2011,(8):110-111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和现代阐释,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本文从价值主体、实现路径和目标诉求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人学是在反对传统人学的理性至上,把人归结为理性的动物的观点的过程中开启西方人学的现代发展方向的。现代西方人学是非理性主义的人学。在实现非理性主义转向的过程中,现代西方人学的发展经历了意志主义人学、生命哲学人学、存在主义人学、精神分析人学、法兰克福学派人学、宗教人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多种人学理论方案和流派的相关嬗变。现代西方人学是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存在状况的理论观照。她以人的本体论地位为人学的成立论根基,以非理性概括人的本质,以孤独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以悲剧和虚无厘定人生的价值,以科学与人文的契合确立人学从而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认真总结和吸取现代西方人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是内在于现代人本主义和文化哲学的重要理论形态。在哲学研究气质上,舍勒哲学人类学超越了乐观与悲观的两极对立。蕴涵着深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特征;在人的研究的思路上,开创了对人的存在的本体论观照的新视野、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并确立了新的哲学研究范式——人类学范式;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克服了传统哲学对于人的片面理解,以科学与形而上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片面性,并对整个现代西方哲学进程产生了总体影响;同时也为所有关于人的科学奠定了基础。而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局限则体现在缺乏前后一致的方法论和缺乏实践维度的观照。  相似文献   

4.
伴有时代境遇问题而兴起的教育人学,若想焕发出新的研究生命力,需要对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省思,澄清自己研究边界、理论视域、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考究的笼统性和含混性。对教育人学概念的确定性追求虽有利于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却不符合历史脉络中教育人学的发展逻辑。多元的教育人学概念和思想建设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基于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辨析的视角,对我国教育人学研究进行逻辑内省,发现我国教育人学在哲学人类学和生存论两种不同的理论视域下发展,并发轫于“价值导向”和“实践导向”两种不同的逻辑起点,且教育人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整体的人”,又包括“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5.
伊林·费彻尔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家.他从历史哲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方面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做了细致的研究.伊林·费彻尔认为,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哲学、人类学方面既有一致,又有对立.他还具体分析了不同时期有关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的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历史上人本学、人类学和人道主义的合理因素,形成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全面认识马克思与人本学、人类学和人道主义的关系,划清在人的理论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知识论的三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知识本质属性的不同设定和知识是何以可能的不同说明,可以把西方知识论划分为三种范式。即,客观知识论、主观知识论和准人类学知识论。前两种是准人类学知识的抽象,人类学知识论是对前两种范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创立的人类学知识教师科学的知识论范式。因此,分析、考察知识率范式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的人类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已往的教育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哲学基础和心理基础已有不少研究成果,①但学者们对教育的人类学基础却鲜有论及。其实,人类学的一些研究成果揭示出的人的本性和潜能,对于我们坚定教育信念有着十...  相似文献   

10.
文艺学的当代性转换归根结底应当落脚在对“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及其理论蕴涵的开拓上。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对“实践的人”、“人的实践”的思考,对于我们推进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构意义。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它在文艺学的当代性发展中与新的文艺本体的确立、文艺学当代性转换的逻辑起点的建构以及重新认识文艺本身等重大理论问题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青春期(11、12岁至17、18岁),生理身体表现出一系列巨大变化,心理行为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称为过度期、叛逆期、反抗期、急风暴雨期、青春骚动期、危机期、转折期、心理断乳期,普遍归因于身体发育的自然成熟。但社会生物学、人类学家则认为,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为了种族发展形成许多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后来这些禁忌本能化和习俗化。习俗之一就是换群。人类和他的祖先猴子、猩猩一样,是女性换群。经过漫长的进化,少女就形成了集体潜意识的青春期换群冲动,到了青春期就反抗家庭父母,极力在外寻找其他家庭(群体)的接纳。这种集体潜意识的换群冲动是青春期少女心理反抗的社会生物学根源。也就是说,生物的性成熟、进化的换群冲动、文化的性约束共同造成了反抗。  相似文献   

12.
从《论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涉及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以及方法来看,《论语》明显具有人类学的性质,而《论语》中的人类学思想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社会组织、艺术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这些丰富的人类学思想是构建人类学本土化的重要资源,是我国人类学分支学科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是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克利福德·格尔兹阐释人类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尔兹是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创立者,其阐释人类学目的,是要求人类学应该借助社会话语对文化作符号形式的“理解”,应该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以文化持有者的概念和语言去构筑其世界,进而达到阐释其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观。他的阐释人类学不仅体现在对认识论意义的弘扬和阐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上。特别是他对田野工作中“emic/etic”的新的认知以及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对其含义的扩展,为今天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提供了一种视野和模本。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研究与人类学的研究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研究 ;一百多年以来 ,人类学研究所铸就的相对成熟的学术传统 ,特别是它的“整体性视角”、“田野作业”的方法原则、“交叉文化分析”及其“文化普同论” ,以及它关于“全球化”的解说与研究等 ,反映了人类学对人类现实的密切关注和与时俱进等特征 ,可以成为我们教育理论创新的“他山之石”。本文既论及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也联系和分析了当今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审美制度既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中心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审美和艺术生存机制的集体表征。《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以其严谨的学理分析和介入现实的学术品质探讨了"美"是如何被建构和能被建构的文化生存机制,随着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审美人类学理论的活力与张力将会得到更好的呈现。  相似文献   

16.
晚年马克思所作的“人类学笔记”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问题,特别是关于国家问题的研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这组笔记中阐述的国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国家起源之前的社会制度(氏族)和社会形式(家庭)的研究;国家起源的不同发展道路及原因考察;氏族的衰落和崩溃、政治国家的产生过程探究;国家的本质和职能探究;“国家”的发展与消亡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观念中“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阴影依然存在,使多元文化发展和“母语音乐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分析欧洲音乐理论面对人类学视野中世界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凸现出诠释的苍白和缺陷,揭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贫困,进一步抨击“欧洲音乐中心论”,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音乐教育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和人类学各自的特点及二者的区别入手,观桑文学对人类学的影响和人类学对文学的渗透即二者的双向的视野和认同,促进我们对文学人类学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人类学是以研究文化现象为主的一门学科,如果将法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那么法律人类学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人类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它的田野调查法对法律现象的探讨帮助是很大的。法律人类学关注法律文化制度为我们研究法律的文化形态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的生成与教育发展,深刻地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迅速兴起。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作相应探讨,对推动这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