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伟良 《快乐阅读》2013,(10):106-106
凡是教过语文的老师多数都感到作文难教,学生觉得作文难写,以至于学生有"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的论调。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鉴于此,我们就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采取注意平时积累、实行开放命题、创设作文教学环境、把作文教学和语文课结合起来、教师多做"下水文"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定军 《教师》2012,(13):74-75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模式都是按"教师命题—教师定内容—教师指导作文—教师改作文—教师评作文"这种单一的模式进行,这种训练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个性能力,作文教学显得呆板、单调,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生动、缺乏广度。针对这些弊端,改革作文训练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生作文常常缺乏真情表现。有时只有假情假意,语言干巴巴,情思不见影。原因之一,是学生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情",也缺乏"发现",这样就很难抒发真情实感,进而害怕作文。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不是抄袭他人的文章,就是胡编乱造。  相似文献   

4.
崔浩  丁海燕 《考试周刊》2012,(65):44-45
一提作文,不少学生就感到"愁""怕""烦",明显表现出对作文的不感兴趣,甚至患有作文恐惧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经过调查不外乎两点: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无从下笔是缺乏语言的积累。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李瑞云 《考试周刊》2011,(39):62-62
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作一篇文,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作文教学法实践证明:学生缺乏材料积累,是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相似文献   

6.
读写结合是提高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由于没能正确认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因而错误地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机械地割裂开来,在阅读教学时对学生缺乏有意识的必要的引导,学生只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却不知为什么这么写。为了完成任务,只好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记成"流水账",从而导致学生作文缺乏中心,条理混乱,其他"生动性"等要求就更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7.
赖炜明 《考试周刊》2011,(37):57-58
由于社会接触面狭窄,部分学生见识浅,作文素材贫乏,学生缺乏作文兴趣。作文教学怎样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怎样吹皱那池美丽的春水,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8.
蔡艾娟 《考试周刊》2011,(16):65-65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已经作了许多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表达,如何立意等,都已经非常详备地教给了学生。然而知识的传授,应该融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纸上谈兵,则于事无益,会倒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即使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也是千篇一律,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个性的创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习作的现状是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时无话可说或是空话连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创意与想象……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习作面向学生生活"活水"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0.
柴长保 《现代语文》2011,(5):133-13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每次作文总有部分学生"怕"字当头,叫苦连天,有的东拼西凑,有的甚至干脆照抄原作上交应付。症结何在?在于学生"底气"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于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怕写作文、消极作文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愿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普遍患上了"营养不良"。医治学生作文"营养不良"的良药就是要加强营养,这个营养就是"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学生并不是没有材料,而是缺乏选择材料的能力。学生要学会选择突出主题的材料、真实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新颖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作文难,难作文,原因何在?学生说:"无话可写。""无话可写"即缺乏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哪里来?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  相似文献   

13.
张萌苗 《现代语文》2010,(4):119-120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乃至高考作文中,学生抄袭、仿作、套作的作文比比皆是,这种作文往往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就此弊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自2001年始,在基础等级里增加了一条新要求——"感情真挚"。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真诚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4.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老师"奉命而教",学生"奉命而作",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有的不真实,说假话;有的不具体,说空话;有的缺乏真情实感,说套话。基于作文教学的现状,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三"重"。  相似文献   

15.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不仅老师头痛,学生更是谈作文色变,提起作文就怕,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答卷中,往往出现一些套话作文,很多文章缺乏深刻性,看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部分考生缺乏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存在着颓废消极的情绪、虚假苍白的感情、“假大空”的文风以及“仿套抄”的取巧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然而,写作文对于许多老师和学生似乎都缺乏热情,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无话可写"、"言之无物"的现象。究其实,一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很窄,再者是教师忽视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的指导;二是学生对写作缺乏成功的经历,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是令大部分学生感到头疼的,也是令语文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即作文缺乏素材。  相似文献   

18.
滕保中 《现代教育》2014,(11):97-97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而现在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化,作文个性化是根治当前中学生作文弊病的一剂灵丹妙药。作文的生命力就在于具有作文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而‘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既然写作是最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那么,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倡导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学生初学写作,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会,感觉没啥可写,或对自己没有信心,一写作文就想套用"作文大全"之类的辅导读物中的内容,或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或凭空编造假故事。这都无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会使学生越来越讨厌习作,害怕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本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害怕作文,厌烦上作文课,尤其是小学生。究其原因,他们缺乏写作兴趣,要攻克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应从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引线。有兴趣就有了写作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