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例1 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CO吸入肺中发生反应:CO+HbO2←→O2+HbCO2,3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0,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会使人智力受损.据此,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3):36-38
将血红蛋白固定在蚕丝蛋白膜上,制成了一种新型的氧气传感器,采用反射光谱检测此传感器对氧气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氧含量为10%50%的范围内,其光谱图最高反射率与氧含量成线性响应。可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氧含量,正常室温条件下,传感器膜可以连续使用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3.
重点从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常见故障、氧化锆式氧传感器的检测方法、氧化锆式氧传感器波形分析4个方面,介绍氧传感器的使用、故障诊断和维修。  相似文献   

4.
多传感器数据处理的人流量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楼宇内人流量进行监测,设计了基于嵌入式系统、光电检测技术、超声测距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人流量监测系统。系统采用多传感器数据处理方式,由两对对射式红外传感器、两对反射式超声传感器组成。对射式红外传感器、反射式超声传感器同时工作,由对射式红外传感器判断人员的进出方向,反射式超声传感器判断人员通过时每排的人数,每个传感器采集后得到的数据通过串口输出方式传送至嵌入式微处理器即系统主控制器,主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并显示其结果。通过测试,系统较精确地实现了人流量的检测,特别是针对2人并排进出情况下的监测可以得到准确数据,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工业污染日益严重,环境检测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家用环境测试仪需求量日益增加.本设计通过蓝牙通讯技术,利用手机检测CO、PM2.5、温度、湿度等参数.以STC89C52RC单片机为主控,采用相关传感器组建系统硬件电路.其中使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完成对温度和湿度的采集,采用MQ-7一氧化碳传感器和GP2Y1014AU0F灰尘传感器分别检测CO和PM2.5浓度.利用单片机对当前采集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通过LCD12864液晶模块显示相关数值,并利用HC-05蓝牙模块将传输采集的数据在手机上显示,实现了无线实时监控.本系统还可以通过按键设置数据阈值,一旦偏离正常范围就会发出声光警示,同时启动风扇进行空气流通循环.  相似文献   

6.
针对分散节点的温湿度检测,结合单总线式数字温湿度传感器DHT11和单片机,实现温湿度的正确采集,并采用WiFi模块ESP8266为传输芯片,将检测数据上传给服务器界面。  相似文献   

7.
螺杆启闭机在水电站、水库、河道渠坝等水利工程的启闭运行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扭矩传感器是检测螺杆启闭机荷载的关键部件.目前采用的静态扭矩式传感器,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实时检测出螺杆启闭机在运转状态下的实际负载.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方案扭矩传感器的工作性能,研究采用光电滑环和多段标定技术,基于螺杆启闭机的动态光电式扭矩传感器,较好地解决了摩阻力随着启闭荷载变化时传感器无法直观显示实际荷载的关键问题,能够实时、真实、高精度地检测螺杆启闭机的运行负载,很好地满足了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8.
角位移传感器是位移传感器的一种,它是把对角度的测量转换成其他物理量的测量的一种检测装置。从工程实际出发,介绍了差动变压器式角位移传感器的安装联接形式和安装联接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对传感器安装后影响传感器信号输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检测传感器信号输出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工程设计人员及时解决信号输出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CLIA)与胶体金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IgM、IgG的差异。方法:分别用CLIA与胶体金法对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体的敏感性以及最低检测限值。结果:CLI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IgG的S/CO值小于1时,胶体金法检测均为阴性;S/CO值大于10时,胶体金法检测IgM的阳性率为100%、检测IgG的阳性率为99.14%;S/CO值大于1小于10时,胶体金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与IgG的阳性率分别为0.87%与1.56%。结论:CLIA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IgG的检出率高于胶体金法;CLIA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与IgG最低检测的S/CO值≥1判定为阳性,而S/CO值大于10时,胶体金法显示阳性,CLIA的阳性阈值更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土壤呼吸CO2浓度的实时高精度检测,利用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技术,以三路怀特池作为光学传感器,设计了开放式土壤呼吸CO2浓度在线监测实验系统,并配套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在实验室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测试和标定,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三路传感器检测下限分别为7.45、4.14、4.11μL/L,三路传感器的浓度波动范...  相似文献   

1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思想与创新实践能力,是实现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学校的专业定位和实验条件,结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课程特点,坚持研究型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程内容优化配置、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和基于项目驱动式的实验课程改革,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田间烧杂草以及墓区烧纸而引发的山火导致的森林火灾难以预警的特点,结合了GIS和WSN设计开发了森林防火预警系统。通过由各种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部署在被监控区域,能够检测该区域的CO、烟雾的浓度、火焰情况、温湿度等数据通过GRPS发送到监控端,并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掌握监控地区的森林火灾等级,从而做到火灾的早期预警。  相似文献   

13.
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的比较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介绍几种技巧,以便同学们快速、准确地判断微粒浓度的大小关系。一、图示法快速书写质子守恒式1.质子守恒的概念以Na2CO3溶液为例,Na2CO3溶于水可电离出Na+和CO2-3,CO2-3是弱酸H2CO3的酸根离子,因而CO2-3可发生水解——结合水电离出来的H+(即质子)生成HCO-3;HCO-3还会进一步结合H+生成H2CO3。除此之外,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都会与另一部分H2O结合成H3O+(通常仍写为H+)。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4种一氧化碳传感器的结构,主要包括单片机型、固态高聚物电解质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型和触媒燃烧型一氧化碳传感器.综述了目前这四种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详细讨论了各CO传感器的特点和优点.这些结果对于新型CO传感器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鸿  党运风 《教育教学论坛》2012,(30):145-146,135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我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一门电气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指出目前高职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并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一种用于"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电磁组的磁场检测电路,分析了导线磁场的特点,使用两行四列工字电感组成传感器检测阵列,实现磁场的二值化离散式检测.在实际的比赛赛道上对该传感器检测阵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在车速达到2.0m/s时,依然能够完成比赛,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工学结合已经成为我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流培养模式,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为一门电气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指出目前高职院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并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项目教学法.  相似文献   

18.
介绍思维导图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介绍科研与教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说明怎样将思维导图、科研成果应用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结论对于提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基于THWHK-1B型数控加工中心控制技术,设计了虚实结合的数控技术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用FAUNC系统自带的Picture软件编写适于仿真的PMC程序,模拟斗笠式刀库的软件选刀、换刀,虚实结合仿真显示与实现寻刀和换刀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斗笠刀库换刀过程、较复杂PLC的编程实现及传感器与液压气压元件的应用。该平台既能用于在线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也可用于数控技术、PLC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液压气动等理论课程的辅助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检测与转换课程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教学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提出将基于VRML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阐述了通过计算机构建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虚拟场景、实体建模和动态交互功能的实现方法,分析了该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