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宋名臣李昴英一生信守儒家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但他却不是抽象地谈论“天理”、“人欲”,而是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到政治生活中。他把“天理”解释为“人心所同者”,“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不以一己之私欲损害国家,万民之利益,从而在其哲学思维中表现政治家特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志·社会科学志》(广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是年,胡颖、李昂英等著《名公书判清明集》问世”。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昂”,作仰起头、高涨解,也有姓“昂”者。笔者查阅史著,只见有李昴英,并无李昂英。“昴”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相似文献   

3.
试论李觏佛教观的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佛教观具有双重性,既有排佛的一面,也有容佛的一面。李觏排佛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一是以经济建设、财富积累和社会秩序为内容的物质领域,一是儒家礼治伦理领域。而容佛主要表现在对佛教某些教义、佛教教化功能的肯定。李觏佛教观的双重性特征是极富启示的。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因贬谪南方而与岭南商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以激进政治家的姿态,坚决铲除岭南固有的奴隶制商业文化,并间接地为强化建设岭南新型商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他局限于中原传统的农本文化观念,对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一概否定,显示了一定的文化偏见,但他以儒家仁爱思想与佛教好善主静等思想纠正岭南传统商业文化,也具有不可抹杀的文化批判价值。他重建岭南商业文化的独到的思想与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概念之我见──兼论余英时思想之学派归属李翔海一作为一个以史学名家的当代学人,余英时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海内外所共认的。但对于他是不是一个现代新儒家的问题,却见仁见智,颇有争议。余英时曾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历史学者、思想史研究者...  相似文献   

6.
几乎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同时,佛陀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佛教的中道观,分别对儒佛两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相同相异之处,儒家中庸思想发展在《中庸》一文中可谓集大成,后来中庸思想都是对它的补充与发展,佛教宗派众多,对中道思想有重要发展,佛教传人中国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道观又有新的发展,儒佛两家在矛盾冲突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的中道观对儒学的一些观点的深化则有点染之功。  相似文献   

7.
太虚在批判鬼神之教、提倡人间佛教思想的过程中,他从六道轮回、因缘果报、五乘共法、一切唯心、自他两利等众多角度阐述人间佛教思想的意义,并大量引用儒家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用儒家重人生及人之德性的内容,诠释人生佛教的意义;二是借儒家的伦理观念,张扬佛教人乘善法的理念;三是引儒家成贤成圣之路径,阐述佛教济世利他的大乘思想。太虚法师经过有选择地吸收儒家思想,使其人间佛教理论得以发扬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佛教与杜甫及其晚年心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僧人的交往,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隋唐以来,佛教日兴,儒家心性思想受到了佛教的巨大冲击。李翱以崇儒排佛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性情思想,试图完善儒家心性理论。他在继承《中庸》、《孟子》等经典的基础上,构建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复性"学说,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佛教思想。通过剖析李翱"复性"说的思想内涵,证明其思想是在融摄佛教教理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创性人物,李翱援佛入儒的做法已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学术典范,推动了儒家心性理论的发展,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构成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时,有一个对佛教教义很有研究的学者叫牟融。有一次,他引用儒家的《诗经》、《尚书》向儒者宣讲佛经中的道理。儒家学者认为他是浪费时间,责问他为什么不直接依据佛经来回答问题。牟融没有直接回答儒家学者,而  相似文献   

11.
唐朝中后期,佛教和道教达到兴盛,儒学受到佛道两家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佛教。李翱继承韩愈的道统说,明确提出了反佛的主张。李翱对待佛教的态度是在坚守儒学的立场上,对佛教进行"辨而排之";在对佛学的心性思想和方法分析、吸收的过程中,提出了"复性说",为儒学的改造和完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以“特立独行、一代直声”饮誉后世,在学术思想上,他自认思想的根本是儒家和佛家,从他为什么会信佛和他对印度佛学研究的贡献及对于儒佛异同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梁漱溟佛学思想不只是他终身服膺的一种思想学说,也是他一生践履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韩贞是先信佛后弃佛从儒的,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可发现韩贞尽管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一生并没有离开佛道的影响。特别是师从王襞之后,韩贞受其影响,不仅佛道情结更重,其所修之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当然这种禅主要是哑禅。  相似文献   

14.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16.
韩柳与佛学     
这里试图探究韩柳与佛学的关系。韩愈立足于儒家,引释入儒,启后世道统儒学的先声;而柳宗元对佛学则是另外一种态度:他糅合儒释,游刃于中。韩愈等人的融释入儒与柳宗元等人的糅合儒释,构成了佛学对中国士大夫影响的两种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7.
终生服膺儒教的白居易,也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他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样,主动地去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但又与众不同。他整个人生思想的变化、他的为人处世和诗歌创作都尽濡禅宗思想,并且他的禅诗和闲适诗所体现出的禅意,让我们认识到了白居易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正如他所作"此心安处即是家",禅宗取代儒家思想成为他安顿人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三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复杂。本文尝试从其诗作入手,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得出他的思想中儒道释兼而有之的事实。具体地说陶渊明是先儒后道、释,前期受儒家影响较多,后期道家和释家成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以儒家的基本学说为基础,对儒道释三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分析,实际上做了"综合创新"的工作,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 ,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同时也接受了老庄与佛教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 ,可以体味到儒家的浩然正气与安贫乐道 ,道家的避世隐遁与生寄死归 ,佛家的无常空幻与无我忘物。他受儒教的影响 ,具有严格的律己精神和浓厚的伦理观念 ,却又丝毫不受繁复的礼教的束缚 ;他具备道家消遥旷达的人生态度 ,但却不放荡不羁与傲慢无礼 ;他领悟到了佛对人生的无我解脱 ,却一点也不坠入空虚。他的这种独特的思想与生活态度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一种高尚而超脱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