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视域理论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与现实视域两方面来探究教师教育课程的发展路径,再以融合视域对其进行要素分析,审思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统整发展策略,探析实施教师教育课程统整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教育是我国建设现代化民主社会的基础工程。"公民"概念的界定和在比较视野中追踪公民教育历史,可为研究公民教育的近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的转型探明应然路径,即教育观念从"百姓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向,教育目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向培养"公民"转向,道德教育向培养"公民素养"转向,实践课程改革向融合型课程形态转向,最终为民主的和谐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相似文献   

3.
“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设置到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都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重新完善现有的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要对其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学公民教育实施平台.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其重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思想品德课及公民教育;整合、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内容;提升公民教育的系统性和说服力是提升公民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化的思想语境下,分析英国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的直接动因、价值基础和理论争鸣,廓清其发展路径的基本脉络,揭示英国公民课程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国公民教育。价值观合法性危机是英国公民课程构建的基本前提,民主社会目标是公民课程构建的价值基础。从课程目标价值作为其实施效果的考量依据看,目前英国学界对学校是否应当设置公民课仍存在较大分歧。同时,缺少公民课教师的充分培训成为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法国小学道德和公民教育由于起源较早,经过发端、萌芽、发展、完善阶段后逐渐形成了设计明确化、体现时代性的教育目标;多领域覆盖、具有阶段性的教育内容;多角色参与、富有协同性的教育路径,特别是其政府规划、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参与、媒体补充的教育实践路径,具有鲜明的法国特色。它启示我国小学德育的发展可以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德育方向,培养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引导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受教育者的批判思维;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增强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完善多方力量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培育德育的系统合力;完善德育“教-学-评”一体化评价机制,促进德育全过程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自二战后对多元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其逐渐成为各国处理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理念,并进一步拓展到公民观中,为新时期公民观及各国公民教育开辟了新的视域.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并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公民教育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21世纪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研究主题方面,主要围绕中外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与理论译介、国内公民教育的内化研究以及公民身份的界定等方面;在研究主体方面,以高校教师、研究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在研究方向上,以思辨研究为主.文化的多元差异发展势不可挡,公民教育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的视角,形成研究共同体;探索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作为台湾公民社会成长历程的标志性人物龙应台为探索台湾公民教育的路径建构作出了重要贡献。龙应台主要从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路径探索和引导台湾公民教育的建构:不仅在学校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寻找一切可用于实施公民教育的机会,还指导民众如何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的观察和参与中获取公民教育,更善于从家庭教育的琐碎和细节中发掘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杨林 《高教论坛》2008,(2):16-19
大学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教育呈现出教育对象针对性、教育内容社会性、教育途径多元性、教育环境开放性、教育背景世界性等特点。因此,在大学生公民教育路径的选择上要培养其自觉的公民意识,提升其公民的行为能力,确立科学的公民行为的评价机制,完善公民行为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任教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寻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编者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非常深广。因此,品德课教师应注意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公民身份是公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旨归,公民教育是养成和塑造公民身份的有效途径,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研究,涉及诸多社会学科,需要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工具来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社会理论或许是讨论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的理想平台。在社会理论的视野中,公民身份需要宽泛的理解,公民教育应涉及全球化视角、批判性认知、多元化内涵、制度化保障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我国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应把握劳动教育育人要求,基于当地教育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参照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立学校特色课程目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确立核心课程并搭建多学科支撑的课程结构,延展校外课程,衡量不同劳动教育内容的比例关系;为课程实施提供师资、物资及安全保障;将课程评估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劳动主体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定期评估课程效果,使课程保持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多措并举扩大高职教育规模,高职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提高国民素质、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对于适应多样性学习者需要、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基于全纳教育视角阐释高职大规模扩招的现实背景、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提出高职院校要回归职业教育本质,抓住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机遇,积极落实扩招计划任务,并以此为契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人们在放弃原有课程观、重新建构课程观的基础上,对课程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改造。高职课程有自己的改革方式,"一刀切"式的改革不适合高职课程。高职课程改革的外在动力是社会经济需求,内在动力是脱离普通高等教育,自成体系,满足不同需要。高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价值观念的改变,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过程。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应当关注教师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岩  戴莉 《林区教学》2021,(4):49-51
从学校、学生、“三教融合”等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三教融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学校支持力度,构建“三教融合”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深入校企合作,创造蕴含工匠精神的创业氛围,帮助学生拓宽职业视野、增强专业性、拓展创业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18.
The educative goal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rough science education converges to the declared purpose of the SSI research movement. Socioscientific issues formulated in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covering topics as bio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issu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choic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French Middle Schools. But citizenship is often not clarified and can be multiple. After having clarified who is the citizen targeted by SSI research movement, the concept of citizen in the French curriculum needs to be clarify. What do these citizens have in common with the citizen that a sociology literature review let see oscillating between obedie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ed. The paper also looks at the teachers’ view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rough socioscientific topics described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rom the analysis, different teachers’ views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have been highlighted: a normativ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civility and rules and an emancipatory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 develop pupils’ skills such as searching and evaluating information, argument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order to enable pupils to build their own argued opinion and to participate to public debates. This last emancipatory view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s congruent with the aim of social empowerment within the SSI research movement.  相似文献   

19.
后疫情时代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要不断拓展内容和形式,鼓励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配合。健康教育能为体育文化的创新提供价值指引和理论支持,体育文化创生可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实践经验和内在动力。应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劳动习惯教育、生活场域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课程联动模式设计、多元教育路径开创等方面建设体育文化创生机制。构建以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健康素养为目标的健康教育体系,拓展健康教育渠道,重视班主任的健康教育辅助价值,强化中小学生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知识、技能和习惯。  相似文献   

20.
实行"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为课程内容重构。课程内容重构要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个方面"为原则。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政治素养成长为两个抓手,以教师提升、课程研究、政治素养获取为抓手的三个方面,强化课程历史底蕴、内容思政育人的道路自信、内容建构的国际视野,进而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