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四川巴县档案是我国现存时间最长、最完整的一部分地方历史档案。这一部分珍贵的历史档案已为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所关注。这部分档案比较完整、系统地反映了清代巴县从康熙九年(1670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共二百四十余年各朝代的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方面的情况,不仅是研究巴县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清代重庆、四川和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史料。这批档案已经对我国历史研究、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2.
四川各级档案馆保留的大量清代地方县级衙门档案,以存载清代历史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著称,是我国现存清代地方历史档案中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四川巴县衙门档案和南部县衙门档案。巴县档案计11.3万余卷,保留了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的资料,记载了清七朝175年的历史。南部县档案,计1.8万余卷,约10万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清代县级衙门档案资源丰富,代表性的有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和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这些档案是清王朝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县级行政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记录。其中,有大量的诉讼档案,对诉讼活动全过程记载尤为详尽,从百姓呈递状纸、县衙传签提讯、中间穿插胥吏差丁堪舆调查、验伤验尸、提取司法证据、到控辩双方互控再诉纠纷,最后由知县批写判词,当堂宣判,无不齐备。在这些诉讼档案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卑微的  相似文献   

4.
赵彦昌  姜珊 《档案学研究》2022,36(5):142-148
清代档案为清史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基本史料,清代司法档案的整理促使法律史研究的“问题”导向更为微观、具体,并引入多元的研究方法。同时,法律史研究中对诉讼文书展开研究也为后续清代司法档案的整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围绕“档案中的虚构”等问题的讨论也使清代司法档案的价值得到更深层面的理解,并进一步促进对清代司法档案的更为全面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县级官府得以实现,县官为完成考成之责而依法施政治民。近年来,乡村管理成为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村落内部的家族、绅耆、约保、盗贼、团练、乡地、讼师等的研究可谓蔚然大观,对村落外部作为政治国家象征的县官的研究则尚显薄弱。乾隆朝《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主要以司法档案的形式,记载巴县的内政、经济、文教、卫生、军事、社会等情况。本文在初步解读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有别于学界以往研究,探讨巴县知县对乡村的管理,以增进人们对传统县官乡村管理的了解,反思目前研究方法中的"上下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晓霞 《兰台世界》2013,(19):143-144
<正>巴县婚姻档案是清代巴县衙门在行政管理和诉讼处理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录,共计6000余卷。这些档案是当时当事直接形成的,并不是事后根据记忆或者传言编写的,具有图书、报刊和其他各种文献不能代替的特殊地位,价值珍贵,绝不亚于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档案和私家档案。它不仅是清代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还是清代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县级官府得以实现,县官为完成考成之责而依法施政治民。近年来,乡村管理成为清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村落内部的家族、绅耆、约保、盗贼、团练、乡地、讼师等的研究可谓蔚然大观,对村落外部作为政治国家象征的县官的研究则尚显薄弱。乾隆朝《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主要以司法档案的形式,记载巴县的内政、经济、文教、卫生、军事、社会等情况。本文在初步解读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有别于学界以往研究,探讨巴县知县对乡村的管理,以增进人们对传统县官乡村管理的了解,反思目前研究方法中的"上下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流域保留有较为丰富的清代地方档案,以著名的《南部档案》和《巴县档案》为代表,包括其他一些零散的清代地方衙门档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到2006年5月结束,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经过近30年的抢救,圆满完成了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早期的馆藏清代档案抢救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11.4万余卷。其中,清代巴县档案以数量大、年代久远、保存较为完整的县级地方历史档案而闻名遐迩。这些档案在接收进馆之前破损、霉变、结砖的情况相当严重,无法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巴县档案是我国现存时间较长、内容完整、数量较大的县级地方历史档案。最早确定巴县档案起始时间的是四川大学历史系教师伍仕谦同志,他认为巴县档案“由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起,至民国三十年(1941)止,共184年”。此后,四川省档案馆、局的一些同志认为该档案始于康熙九年,但根据不足。目前一般认为巴县档案始于乾隆二十二年。1988年10月中旬,笔者在翻阅清代巴县乾隆朝档案时,发现了两件乾隆二十二年前的文件,即“乾隆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巴县正堂给发孝里四甲民杨尔菴认充乡约执照”,“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巴县正堂给发孝里四甲民王星一认充保长执照”。这两件文件之所以能成立有如下理由:其一,此文件不是抄白或拓片,文件所标年月即为文件制作时间;其二,此文件起始及末尾处都经朱笔标批,并在朝年处盖有方二寸一分、文曰“巴县之印”满汉各半垂露篆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四川省档案馆馆藏清代巴县档案的缩微拍摄情况,总结了缩微拍摄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陈倩 《兰台世界》2020,(4):156-160
档案资料是盐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物,也是厘清盐业史相关问题的重要佐证物。在食盐专卖的古代中国社会,私盐处于地下交易状态,大多官方史料对事件本身记载有限,重点从宏观层面讲述贩私的原因以及惩治贩私行为的国家与地方法规等,而档案资料则详细记录了贩私案件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清代巴县衙门档案》作为我国清代档案中价值珍贵的县衙门档案,保存了大量盐业记录,其中包括诸多有关私盐的记录。通过梳理这些档案,可以在总结清代巴县私盐特点的同时窥见四川私盐问题并佐证相关史料。此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还有研究盐商缉私、丁宝桢改革盐务、贩私惯犯等问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代巴县档案,是研究巴县地方史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价值珍贵,深为中外学者所重视,掀起了研究巴县档案的热潮。但是,目前对巴县档案的已有研究尚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史料汇编和开发利用档案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研究者的研究热情还需进一步调动,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于2010年2月22日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在现有的巴县档案分类中并没有专门的民俗类档案,有关的民风民俗材料夹杂在各大类档案中,以司法类为最.巴县档案数量庞大,以全部巴县档案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难度太大,所以申报工作开展之初,四川省档案局就决定以专题作为项目来逐一申报.先是选择将"巴县档案中的土地租佃档案"作为项目申报,很快被否;接着选择了民风民俗专题,在巴县档案中共找到相关档案287件,2002年初以《巴县档案中的民俗档案文献》为题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笔者也于那时起与之结缘近十年.对于民俗这个大课题和巴县民俗档案这个小课题,笔者均无精深的研究,但十年频繁的接触,巴县那些民俗档案和档案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倒也时常浮现脑际,亲切如故旧.  相似文献   

15.
巴县档案中保存了不少清代乾嘉道时期与农业灌溉用水相关的材料,根据这些档案文献可以看到相关的水事纠纷,看到规定用水的水利执照等,充分反映出巴县地方政府对水利的有效管理和官民互动。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四川省档案馆召开档案编研工作座谈会,广泛征求进一步加强馆藏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和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建议。省档案馆副馆长罗亚夫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省档案馆编研处介绍了馆藏巴县衙门档案和川滇边务大臣衙门档案的整体情  相似文献   

17.
道台在清代官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关于道台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本文依据清代巴县档案,对四川川东道作典型研究分析,以期揭示道台衙内部机构形态及其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说到清代四川巴县档案的发现 ,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那是1953年的一天 ,时任西南博物馆馆长的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汉骥偶然来到重庆樵坪场的一座关帝庙里 ,发现满屋故纸 ,无人照管 ,抽出一看 ,乃是清代巴县衙门的档案 ,他粗略翻阅几卷 ,认为很有学术价值 ,即迅速运回西南博物馆 ,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1955年 ,该馆改为重庆博物馆 ,冯先生向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著名史学家徐中舒教授介绍了巴县档案的情况 ,徐中舒建议由川大历史系专门主持整理。1964年 ,中央规定所有旧政权档案集中统一交档案馆保存 ,四川省档案…  相似文献   

19.
《四川档案》2009,(5):40-57
四川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保存的清代档案不仅馆藏量丰富,而且内容丰富独特,作用无可替代,因为现存的清代中央政权档案卷帙浩繁、数量庞大,而地方政权——州县衙门档案数量则极为稀少。四川省清代州县衙门档案中不仅有现存数量居全国现存清代县级衙门档案之首的巴县衙门档案,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档案馆保管的11.3万卷清代巴县衙门档案中有部分民俗档案,粗略估计相关档案约1.8万卷。这份《重庆府关于妇女放足的谕示》即为民俗档案中极为珍贵的一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