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来自梵语系统的音译词和意译词,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并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隐喻表达."佛"和"魔"是佛教教义中两个善恶对立的概念,从日常用词到成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的痕迹随处可见.本文从现代隐喻理论的视角,对汉语中"佛"、"魔"隐喻表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它们在概念隐喻及具体隐喻表达层面的特点,以探讨语义相对的概念作为源领域时,在隐喻投射焦点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空间维度词"粗、细"在汉语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维度词"粗、细"可以由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评价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汉语中的"手"属于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系统研究"手"衍生出来的各种转喻和隐喻意义,笔者发现它的转喻与隐喻意义实质上构成一个浑然一体的语义链,其转喻与隐喻意义存在连续体关系,并且试图用图形表示了这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空间中进行的,因此,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的英汉语料,对比分析英汉空间维度词"宽、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英汉空间维度词"宽、窄"可以投射到程度域、范围域和评价域。此外,汉语空间维度词"宽、窄"可以投射到声音域和经济域,而英语空间维度词"wide,narrow"却在这两种隐喻投射上出现了空缺。隐喻投射的共性源于英汉民族对物理空间的感知和体验大体相同,而隐喻投射的个性则是由文化、认知方式上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汉语史上发生过空间及时间概念隐喻的部位词语有人体部位、山川部位、动植物部位、衣物部位、房屋部位五类.这些部位词在向空间及时间的隐喻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体现为初级隐喻阶段、概念隐喻扩展阶段、时间隐喻阶段三个层级.考察表明,部位词语的原始义对其空间及时间隐喻有制约.部位词向其它概念域发生隐喻的过程与人们对自身及环境的认知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冷"及英语"cold"的隐喻概念,结果表明:英汉两种语言中"冷"的基本语义是相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别。总体而言,"冷"和"cold"两个词隐喻投射大致相同,基本呈对称分布,说明这两个词在构建抽象概念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8.
刘佳 《文教资料》2011,(2):47-48
动物词歇后语以其独特的构成形式和语义建构方式,成为汉语语汇中极具特色的成员,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增加了汉语的表达效果。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语义构成有极强的解释力。本文使用隐喻理论解释汉语动物词歇后语的语义构建过程,希望可以从新的角度为汉语俗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由于"玉"作为"字素"(构字部件)或"词素"(构词部件)具有多义性,汉语以"玉"作为范畴标志的"玉"词群在语义类别上,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这些不同的小类是认知的产物,也是范畴化的结果。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玉"词群进行范畴化研究,并对其意义理据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11.
李梓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2):107-10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了英汉语中“嚼”概念隐喻及其理据。研究表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嚼”的隐喻投射范围基本相当,呈现出“同异并存”,共性大于个性的特点。隐喻投射主要以“嚼”概念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为基础,分别是“嚼”的动作、结果和功能/目的等。汉语中尤以从功能/目的方面进行语义引申。  相似文献   

12.
汉语之所以产生动量词,是汉语由弱分析性语言逐步向强分析性语言演变的结果。动量词是在先秦时期的"动+名+(数+X名量)"这一格式中孕育并产生的,到了汉代,"动+名+(数+X)"这个句子形式没有变,但在类推的作用下,其中的"数+X"所表达的语义范畴扩大了,即在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基础上,又拓展出新的计量动作反复次数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广泛收集英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比了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中更多用"自己在动"的隐喻,汉语更常用"时间在动"的隐喻.  相似文献   

14.
根据英汉语“头”的语料,探讨体验认知视角下英汉语“头”概念的隐喻投射,可揭示英汉语“头”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头”概念在英汉语中构筑的隐喻概念的作用与语义扩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时角度探讨汉语"奶"字各种意义派生的过程,并从认知角度分析其语义演变的机制。"奶"字各种意义之间是有语义联系的,这与意象图式所激活的转喻、隐喻、事件域认知模型、概念整合共同构成的认知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时间概念隐喻"理论和详尽语料分析,考察汉英时间词汇表达与时间思维方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语义阐释。汉英时间词汇表达方式是"大同小异","大同"体现在汉英时间表达具有一维性、序列性及方向性。时间单位词的基本语义成分具有空间特性;"小异"表现为汉语时间表达为复合型,不仅可沿横向坐标运动即"前"或"后",还可沿纵向坐标运动即"上"或"下",但侧重于水平方向,其时间义经空间义发展而来。英语时间表达基本为水平单线型,其时间单位词的本义基本为时间义。汉英时间表达异同来自汉英民族受时空特性影响下的语言特质异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目前、日前、当前、眼前、眼下”等词并不都表示“现在”义,它们在与其它一些词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并不完全相同的分布特征。本文通过对这五个词与其他词结合所表现的语法分布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说明词的句法分布和语义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最后从空间到时间转移探讨以上五个词的隐喻认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刘珊珊 《海外英语》2012,(17):241-242
概念合成理论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通过组合、完善、拓展的手段合成新的层创结构。这一理论可以与概念隐喻理论形成互补,更加生动的描述出文学艺术性更强的隐喻的建构过程。该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它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使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各类隐喻进行了构建分析,从而揭示出了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的概念合成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19.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而颜色词,作为颜色的代表,所反射的不仅是颜色的物理特征,也折射出一种带有文化特征和社会属性的联想。当人们试图用颜色词来描述无色的身体经验或抽象概念时,颜色词隐喻应运而生。本文对基本颜色词"黑"的目标域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并从概念隐喻视角着重分析了"黑"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性用法差异。  相似文献   

20.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