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HNO3 NO2 NO联合性质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用一种简单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进行浓稀HNO3、NO2、NO的联合性质实验。  相似文献   

2.
林美娥 《考试周刊》2014,(59):135+155-135
本文根据苏教版专题4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对NO、NO2性质和稀HNO3与Cu反应、浓HNO3与Cu反应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与整合,对实验中所得的Cu(NO3)2溶液颜色的不同进行了解释,并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以实验为主线进行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1 实验装置: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的反应及NO2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4.
《氮族元素》中硝酸的性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而硝酸与金属铜反应是硝酸的重要性质,它们的反应类型有如下两种情况:铜与浓硝酸混合,方程式为①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或Cu 4H 2NO3-=Cu2 2NO2↑ 2H2O;②铜与稀硝酸反应,方程式为3Cu 8HNO  相似文献   

5.
2 实验步骤:2.1 铜与浓HNO3 的反应及NO2 的性质①按图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大试管中加入约10ml浓HNO3 ,插入铜丝,使之与浓HNO3接触反应产生NO2,同时关闭三通活塞,使产生的NO2 暂不进入玻璃Z管“1”或“2”,生成的NO2 气体可将HNO3沿导管压入漏斗中,从而使之与Cu丝脱离接触,此时反应自动停止。  相似文献   

6.
鉴于NO2有如下的平衡2NO2(=)N2O4,理性解读了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制得不含N2O4和NO的所谓纯净的NO2.NO2溶于水的反应是复杂的,既有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NO的主反应,又有与水反应生成HNO2不提供NO、更有消耗NO的副反应.因而出现“把充满NO2的试管倒扣在水中,水位上升的高度大于试管体积的2/3”的实验现象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栾春武 《中学理科》2009,(10):42-44
在中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两个化学方程式:Cu+4HNCO2(浓)=Cu(NO3)2+2NP2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可见,浓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不少同学认为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只是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硝酸的计算常见类型有NO、NO2、O2混合气体与H2O反应、HNO3与各种金属反应,考查4NO 3O2 2H2O=4HNO3和4NO2 O2 2H2O=4HNO3及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放出NO、NO2等知识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氮溶于水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3+NO 从方程式上看,NO2与H2O反应后生成HNO3和NO3且反应后所得NO体积应为反应前NO2体积的1/3。  相似文献   

10.
针对鲁科版教材中Cu与浓、稀HNO3反应装置存在的不足,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实验,最终利用U形管、导管、止水夹、注射器等实验室常见仪器,设计出了一套绿色化、一体化的反应改进装置。装置巧妙地利用四氯化碳、磁铁以及缠有铜丝的磁子,将浓HNO3与Cu的反应、产物NO2与H2O制备稀HNO3的反应、稀HNO3与Cu的反应、产物NO的检验,以及尾气处理等多个反应融合于一体,具有装置简单,操作方便,产物无污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专及高中课本中,都有Cu与浓、稀HNO3反应的演示实验,这些反应简单易行,但不能控制,实验中生成的气体毒性较大,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可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药品浓HNO3、稀HNO3、Cu片、NaOH溶液。三、实验操作方法1推动试管A中钢丝绳(钢丝绳可以通过塞子上下移动),使Cu片浸入浓HNO3中,此时试管A中产生红棕色NO2气体,同时,溶液变为蓝色。2当试管A中的红棕色气体充满后,把钢丝绳提升,使Cu片脱离浓HNO3,试管A中的气体通过导管进入试…  相似文献   

12.
NO是一种古老的分子,早在1772年普列斯特里用8mol·L-1HNO3和Cu反应首次制得无色气体NO:8HNO3+3Cu=3Cu(NO3)2+2NO↑+4H20NO暴露于空气中会转变为NO2.此后人们用还原剂还原硝酸、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溶液都制得了NO.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动机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16页。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有不够合理之处,由于在作为反应器的试管中存有空气,Cu与稀HNO3反应生成的NO会立即被氧气氧化为NO2,难以迅速而准确地观察到五色的NO气体,也难以及时地停止反应。在各类化学教学杂志上已刊登了不少该实验的改进方案,比如有人应用不等长的U形管(下图所示)来进行此实验,该方案虽然克服了这两个难点,但在中学教学实践中。一个演示实验往往需要在多个班级连续进行。因此,它就显出有以下不足之处:(1)稀HNO3的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重视反应条件,因为即使反应物相同,当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往往不相同,现就各种情况举例说明. 一、反应物浓度不同,产物不同例1 铜与浓HNO3反应,产物为NO2,与稀硝酸反应,产物为NO. Cu+4HNO3(浓)=Cu(NO3)2+2NO2↑+  相似文献   

15.
一、反应原理 3Cu+8HNO3—3Cu(NO3)2+2NO↑+4H2O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硝酸>一节中,讲到铜与浓HNO3反应时,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很难保证NO2不泄露,而NO2又是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的有害气体之一,做铜与稀HNO3反应时,这样的装置又不能很好的检验生成的NO,对NO的变化现象观察不明显.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7.
正"铜与稀HNO3反应实验"属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四章的内容。该实验对学生进一步了解HNO3,NO和NO2的性质,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素养等均有重要意义。一、原实验方案的不足教材将该实验直接置于试管中进行(图1)有以下不足。1.现象不明显,气体往往在液面就会被氧化成红棕色NO2气体,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  相似文献   

18.
1 问题的提出 铜与稀硝酸反应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H2O 实验现象应该为生成无色的气体,但往往观察到的是气体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同时产生的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需改进.  相似文献   

19.
浓HNO3与稀HNO3氧化性强弱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二氮族元素第三节有介绍HNO3氧化性的演示实验,发生如下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后有学生提出:浓HNO3与稀HNO3到底哪一个氧化性强?由于教材没有明确说明,因而学生仅从HNO3中氮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化合价的降低多少去判断,认为稀HNO3的氧化性强。通常教师都是口头解释:HNO3的氧化性强弱是指其氧化其它元素的能力的大小,而不是自身被还原的程度。因浓HNO3氧化性较强,即使反应中生成了NO,又被它氧化成为NO2…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氧化氮的制取和收集方法。2.使学生理解NO、NO2、HNO3的物理、化学性质。3.以创新实验激发学生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