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央新领导层大力整顿领导干部作风并就反腐问题高调表态,集中报道贪腐官员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一时之间剑拔弩张,官民对立情绪似乎更加严峻。针对现阶段官员报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现下官员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理解官员报道的重要作用试图寻求更好地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2.
就如何打破成就性经济报道"陈旧、空洞、冗长"的模式,本文提出了非常实用的三招:让事实说话,给成就性经济报道一个"第一时间"落点;强化评论引领,给读者一个正确认识成就的视角;小篇幅多视点,打造成就性经济报道"群效应"。  相似文献   

3.
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是党报提高阅读率、增强影响力的重要课题。如何改进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笔者认为,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其次努力提高采编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要注重方法,要做到"精简、强化、搞活。"  相似文献   

4.
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如何做到"三贴近"是个重要的新课题。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电视新闻实践经验,提出在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中做到"三贴近",就是要把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和"三贴近"的本质要求结合起来,找准党心、民心的共通点,把握党和人民群众愿望的会聚点,捕捉党的亲民、爱民的闪光点,抓住报道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创新点,从而实现对领导...  相似文献   

5.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范龙  张荣 《新闻前哨》2010,(9):43-45
在对德拉吉报道的114个头条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展示了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整合其他媒体信息资源的过程中,通过搭建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而凸显了自媒体的"德拉吉效应"。这些传播特征与作为自媒体的德拉吉报道的传播功能分不开。依据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它的显在功能主要表现为用最小化的传播成本彰显公民记者的魅力,但也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障、新闻侵权难以避免;从潜在功能上看,它在打破主流媒体的传播控制的同时充当了社会安全阀的重要角色,并开辟了精英循环的新路径。接下来,德拉吉报道将向何处去?保持链接还是寻求原创?迎合读者还是引导大众?一味"扒粪"还是担当责任?这些都是自媒体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斌 《新闻世界》2010,(8):83-84
由于经济类报道的专业性特质,往往造成新闻报道亲和力不够、报道手法单一的现象。本文以合肥电视台为例,提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增强城市电视媒体解读式报道,从而实现经济报道的"有用性、实用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近年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既有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解释、调查、预测),也有组合式的深度报道(组合、连续、系列)。本文试对组合、系列、连续三种组合报道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组合式报道可以称为"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陈阳硕 《新闻世界》2013,(10):163-164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改变,时政类新闻节目正在悄悄地“洗牌”——电视类头条新闻不再是主要领导的活动,而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类报道。这样的“洗牌”要求时政记者真正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更多的新闻时段、更多的版面让给群众,用记者体验式、记录式等报道形式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  相似文献   

10.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为赢取文化话语权和良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重视对外传播中的价值观导向策略,这些成功策略体现在:报道及时、真实、客观、全面;呈现异质声音,开放舆论环境;主题渗透人文关怀;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宏观叙事和微观写照;审美化手段编码新闻图片。同时也有些许不足,如未能完全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塑造官员能指符号的刻板印象;缺少反面的对比参照物等。  相似文献   

11.
流于一般性工作报道,内容较为枯燥,缺乏群众视角,文风亟待改进,这是许多经济报道中存在的通病。如何使经济报道活起来,做到融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呢?在经济报道中弘扬"走转改"精神,使之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可以让记者一"沉"到底,观察、发现和思考基层中的新现象、新动向;一"反"常态,打破常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经济报道充满新意和活力。一、聚焦基层聚焦民生,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2011年,全国蔬菜价格一度飙升。央视财经频道派出多路记者,通过全程跟踪采访,记录下了海南产的辣椒,从菜地走向北京市民餐桌的全过程,其身价也是一路上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新闻,标题引人注目,行文鲜活灵动,篇幅短小精悍。要在较短篇幅内,做到既要讲述新闻事实、界定新闻性质,又要阐述新闻意义、给人以启迪则绝非易事。 网络深度报道,即以新闻主体事件为基本依托,以相关主题词、关键词为主要线索,以建立标题列表、相关链接和延展阅读为大体形式,对新闻事件的5个"W"做以进一步的解释性报道,对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外界反应和意义影响等进行全方位的呈现式报道,凸显出新闻的内涵和深度。  相似文献   

13.
李艳 《新闻世界》2010,(11):149-150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书网"进行了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的检索和研读,对1998年到2008年有关我国艾滋病报道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了解现状,展望未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莹 《声屏世界》2013,(3):17-18
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一场战役,对广播媒体而言,这场年年都打的战役的胜利并不那么容易。怎样改进程序性报道,让听众乐意听?怎样创新报道方式,让听众听得新鲜?怎样扎实报道内容,让听众听得明白、听得高兴?今年是是笔者第二次参加江西省"两会"报道,虽然已不复去年的青涩、  相似文献   

15.
汪星 《新闻世界》2010,(11):64-65
如何深化典型人物报道,《安庆日报》的做法是寻求人物报道的新思路、新视角;在抗洪救灾斗争中觅英雄;从"凡人"身上捕捉"闪光点",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扬。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形成于本世纪初。在英国和美国,深度报道被称为"大标题后报道",法国则称之为"大报道"。如今,深度报道已成为了西方报刊的"报坛霸主"。在中国,深度报道在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之后,也渐渐在新闻界扎下了根,并随着媒体的激烈竞争日渐"枝繁叶茂"。可以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下的深度报道,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在中国新闻改革的浪潮中极具生命力,它不但没有昙花一现,反而活得很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要想做好就业报道,就必须克服三个不足:即报道基调消极;报道主体偏窄;报道服务空泛。为此,我们要"对症下药",从三个方面改进创新:即做"有希望的新闻";做有多元视角的新闻;做有帮助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在改进文风的大背景下,十八大后各级党报在基层党建报道中都想方设法积极创新。本文从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质量角度出发,以经济特区党报——深圳特区报的创新探索为案例,论述了在基层党建报道上应该遵循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拓宽报道视野,转换报道视角,切实突出"新"、"近"、"活",让党建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相似文献   

19.
搞好农村报道是地市报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更是当前新闻宣传的首要任务。地市报农村报道和体操比赛一样,也有"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分。相对而言,地市报农村报道的"自选动作"比"规定动作"更能体现个性风格及其特色,在促进和推动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地市报在完成农村报道"规定动作"的同时,应当联系实际做好"自选动作"。一、围绕主题,选好角度。选择报道角度是突出新闻主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选准报道角度,  相似文献   

20.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