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转型时期,社会大众长期以来积压的心理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微博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运而生,频频曝光社会问题,成为网络舆情集聚的焦点。2013年3月24日,"云南昭通城管打人事件"在微博曝光后,网友的不满、指责、谩骂频现,舆情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下被无限放大,舆论呈现一边倒态势,形成舆情的集聚。本文结合"昭通城管打人事件",深入探讨了微博舆情集聚现象的成因、特征、对策,以期为微博舆情的良性发展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自媒体信息传播的效应和对舆论的影响达到了极致,政府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在阐明微博推动下政府网络舆情现状、意义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微博推动下政府舆情的传受各方、传播模式以及有效控制和介入,提出政府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根源上减少政府舆情事件的发生,同时有效控制错误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在保障信息权利的同时维护社会的稳定安宁。  相似文献   

3.
微博已成为公众反映自身观点的主流渠道,微博网络舆情研究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与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微博”与“舆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检索,对微博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赞助情况、发文下载量、被引频次与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形成体系,研究方法较为丰富,未来以图像、视频为分析对象的微博网络舆情研究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校网络舆情及大学生微博用户的特点出发,提出了高校学生微博热点话题的概念、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在当前微博信息挖掘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网络信息采集与抽取、中文分词、文本聚类、空间向量模型等技术,结合高校学生微博舆情特点,研究设计了基于高校学生微博的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对该模型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博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平台。微博形成的舆情氛围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日趋复杂,进而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文章阐述微博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分析高校微博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并通过案例对高校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微博的管理与引导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官方微博"武汉发布"、"邢台发布"对暴雨洪灾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舆情发展态势、事件报道内容分析和政务微博应对措施三部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基于网络问政背景下地方政府官方微博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7.
2011年微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露 《新闻世界》2012,(6):181-182
本文对2011年我国学界对微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微博在突发舆情事件中的传播作用和微博问政是2011年的主要研究课题。微博与传统媒体的竞合以及微博营销也是研究者的关注所在。  相似文献   

8.
翟琨 《东南传播》2018,(1):92-95
自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微博已走过了七年的时间,其各个方面都基本趋于成熟。伴随着微博的成熟发展,其所引领的舆情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有了诸多的改变与新问题。所以,在新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对微博引导舆情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微博应如何正确引导舆情,成了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公众表达个人意志的平台之一,对社会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以及网民意见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平度征地事件的整体概述,分析基于微博平台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其所体现的微博舆情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熊萌之 《传媒》2018,(15):86-88
微博有着时效性强、互动性强、参与门槛低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微博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更加迅速,信息量更加庞大,且对人们的影响程度也更加深入.因此,微博这一平台已然是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着眼于微博环境,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韩孟洁 《新闻传播》2023,(18):41-4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微博的普及,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等来获取感兴趣的信息、表达立场和观点,社会现实能被微博舆情有力地展现出来。本篇论文主要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以“江歌案”的一审这起突发的有影响的公共事件为研究实例,人工收集新浪微博中关于此事件的300个用户之间的转发关系,以0-1矩阵的形式输入Excel表格中,再导入Ucinet软件中,生成微博舆情传播的网络图,根据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微博舆情传播网络结构的整体分析,再通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来研究以“江歌案”的一审为代表的微博舆情传播的特点以及其对微博舆情传播的影响,比如运用小团体、K-核、网络密度等指标综合分析数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当事人、名人、法律用户等在整个微博舆情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控制,可以通过影响这些关键节点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梁芷铭  黄坤相  周玫 《传媒》2015,(14):70-72
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政府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微博平台,政府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官民互动,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娱乐化倾向、官本位意识、管理滞后等问题也在消解政务微博在舆论 导向方面的作用.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和服务意识,提供积极健康的内容,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的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是解决目前政务微博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建 《新闻世界》2014,(2):50-51
微博改变了舆情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面对自媒体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媒体官微和政务微博平台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微博舆情新形态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游走延伸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喉舌”,在面对社会公共舆论事件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行动空间.在微博舆情时代,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体察“微舆情”,反馈“微互动”,敏锐鉴别信息真伪,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使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能力培养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微博舆情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微博舆情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民情民意,因此,如何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并进行舆情的风险预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微博消息为研究对象,基于K-means算法完成对微博消息的聚类定量分析,找到所要分析的某类微博内容,进而在这类微博中找出微博消息意见领袖,提出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估算法,完成微博消息预警模块的实现,对微博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姚乐野  吴茜  李明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23-130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至今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是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重要场域,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微博舆情的针对性研究,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索新冠肺炎疫情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各传播主体的位置与角色。[结果/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微博舆情体现出总量巨大、节点林立、关系复杂的网络特征;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网络中的传播作用各不相同,官方媒体微博、商业媒体微博、自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舆情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传播位置、具有不同等级的传播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和引导过程中,应当推动各类媒体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7.
高校突发事件的微博舆情,具有发布主体多元化、内容传播关联性、议题讨论裂变性、态度倾向对立性的新特征.结合戈夫曼的戏剧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高校可善用微博平台,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预防性措施,爆发后采取补救性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微博舆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以打砸日系车突发公共事件为研究实例,基于ELM模型提出了信息内容(内容的创作类型、内容的表达方式、内容的拓展线索)和信源特征(信源引证标识与信源补充线索)对微博舆情传播影响的相关假设,并构建回归模型加以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博文内容的创作方式、信源的补充线索对舆情传播效果存在影响,在转发模型中情感型博文的传播效果好于事实型和调侃型博文;而内容拓展线索和信源引证标识会对微博舆情传播效果起负面作用。研究结果可以直观的从信息内容和信源特征视角认识微博舆情传播影响要素,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舆论引导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艺 《新闻界》2012,(1):6-9
微博舆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日益呈现出舆论场的特征,其舆论生成和传播流程很难用传统的媒体技术参数和研判系数来衡量.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的微博传播为分析样本,从“新媒介场”、“心理场”、“社会场”三个维度解构微博舆论场的内涵,总结微博舆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传播属性、情感立场和舆情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以"三亚宰客门"事件为案例,应用凸面镜及共振等社会物理学原理,剖析微博传播对该事件形成的作用机理;通过内容分析法,描绘微博传播作用下该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消解"演进模式;采用定量统计与"知微"平台微博传播影响力分析,剖析该事件舆情演进的动因:一是主管部门遮掩事实,成为网民情感负面态势的推动力;二是微博活跃用户的介入,成为舆情产生与发酵的催化剂;三是主动议程设置不当,错失舆情消解的良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