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多,制作工艺精湛,器物造型变化多样,构思精巧,纹饰优美。无论陶器、玉器、青铜器还是金银器,特别是动物纹艺术既有中原文化的气韵,也有游牧文化的原生态浪漫气质。青铜器中的山字形铜翣,不仅是中山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且蕴含着神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礼》玉器类名物词主要包括玉器名称、玉器不同部位和文饰名称以及饰玉器物名称等三大类。这些名物词与周代的典章制度关系密切,不仅反映了周代高超的琢玉工艺和等级森严的用玉制度,而且折射出周代玉文化由审美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道德层面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4.
红山文化玉器中玉蚌及玉蚌壳的玉质好、工艺精,让人过目不忘。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泊及溪流等水底的贝类,是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统称。蚌可以在水中的泥沙生活,出水也能生存一段时间,具有旺盛地生命力与繁殖能力。蚌浑身是宝,  相似文献   

5.
正我从2014年在徐州老年大学开讲《玉器收藏与鉴赏》课程算起,至今已有两年的历程。老年大学为老龄人所想,适应形势开设玉器班。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满足了老年学友们热爱玉文化及辨玉、识玉的知识需要,为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玉器知识的专业平台。受聘于老年大学讲授玉器和玉文化知识,对我来说,开辟了一扇新的文化知识交流的窗口。开课以来,在传授玉器知识的同时,也结识了一大批爱玉的老年朋友。讲玉的过程虽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6000多年前的古人已经开始使用玉,到《诗经》时代,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已经趋于成熟,各种名目的玉在那时也已经出现。文章通过对玉的名目的梳理,厘清了各种玉器,还分析了《诗经》中“玉”物象繁多的原因,证明了当时人们重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玉含有的精多。  相似文献   

7.
崧泽玉器作为一个独立的玉文化,主要有饰玉和葬玉,它上承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玉器,下接良渚文化玉器,形成了一个层累的系列。崧泽先民在玉料的选择上注重饰玉的典雅色泽和纯洁质地,注重葬玉的神秘表象;在玉器造型的设计中深受现实生活中的朴素原型和冶玉技艺之道的影响,考虑所造玉器的使用功能和佩带部位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崧泽玉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柔美风格和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楚国玉器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札玉的研究只是一种基础性的,其成就也极其有限。本文结合考古发掘的楚国玉器、专题性的论文,对楚国玉器特点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墓出土的龟形玉器,学者们一律命名为"玉龟"或"玉鳖",这样的命名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实际上,此件玉器是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模仿"鼋"雕琢的,应该命名为"玉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此件玉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元代“渎山大玉海”是我国第一件最大玉器,是琢玉工艺史上的杰出代表。最早研究“大玉海”玉质的乾隆帝释义“渎山”即“岷山”,但不产玉;周南全认为是四川之永康玉;我们自1998年首次认为是独山玉,后经亲自考察。探讨其玉质存疑、玉石原料特征、近距离肉眼观察及矿物学特征分析与对比,于2003年3月确认其玉质为独山玉。  相似文献   

11.
碧玉琮     
我国雕玉的历史,可上溯到五、六千年前的石器时代。出土的玉斧、玉钺、玉铲等,器形多与石斧、石钺、石铲相似,说明玉器最初是源于石器的制造。史家认为我国古代玉器是伴随石器时代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玉器的造型和花纹来看,玉器除了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外,在原始社会末期,多数已成为部落首领的装饰品,或是他们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礼器。我国产玉的地区很多,有河南南阳、河北涞源、辽宁岫岩,新疆和田等地,为了与金刚石、翡翠等硬玉区别,上述各地所产的玉称为软玉,其硬度在摩氏六度左右。  相似文献   

12.
宋、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仿古玉器出现的最高峰时期,同样为仿古玉,宋仿古与清仿古在社会背景、种类、仿刺年代、仿制类别、造型纹样、工艺及艺术性上存在诸多不同,尤其在造型纹样及艺术性上,两者在存在大量相异性的同时,在艺术风格特征、仿青铜玉器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以及题材的趋向性上却体现出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顾及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山文化玉器的诸多器型中,玉勾云形器因形体硕大、造型怪异,成为首屈一指的代表器型,受到玉器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学者凡论及"红山文化"或"红山文化玉器",则必然要涉及玉勾云形器,还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玉勾云形器进行专门讨论.本文对与玉勾云形器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探讨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与弊端,并将自己对该课题研究的一些不甚成熟的思考和思路提出来,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田荆和 《现代教学》2014,(12):43-43
2008年,我校成为上海博物馆文博教育基地,为了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博物馆资源,我校依托上海博物馆这个资源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综合各学科知识,开设了"玉缘——中国古代玉饰文化初探"研究型课程,课程分为三个研究模块:博物馆中的玉、学科中的玉、生活中的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以下作一个基本的介绍。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1.博物馆中的玉专题一:中国古代玉器概述,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玉器发展历史的概况。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玉礼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玉器作为实用工具介入人们的生活,为玉器从石器向礼器的转变孕育了基础;至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晚期则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玉礼制度化的萌芽;红山文化时期玉礼器丰富且具有一定功用和类别区分,尽管随葬用玉数量仍缺少严谨规制,用玉组合亦未形成定制,但其玉礼器的使用大体上形成了礼制的雏形;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如红山文化丰富,但出现了玉钺和玉斧等兵仪类玉礼器,在玉礼器的随葬数量与使用对象的身份、性别方面也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玉礼向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说文》:"玉,石之美者。"玉坚硬温润,晶莹亮泽,先民们很早就把它当做美的象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玉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玉器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7.
"理",从玉,治玉也。"治玉"指将玉石雕琢成玉器。由于玉石的纹理最为细密,故治玉需要下精细琢磨的工夫。雕琢者既要切实把握玉石的纹理,又须富有创意地构思所塑造的形象,兼以精湛的技术和细心的品质等,只有这些因素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玉石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8.
蝉,作为诗词墨宝、玉器雕刻中的美好事物,由来已久。不必说那超薄透明的羽翼,也不必说那红光如玉的通体,就是那临风高亢的鸣唱声,就足以激起人们万般情愫。  相似文献   

19.
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像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约有35篇涉及到玉描写。一方面,《诗经》中玉作为玉器玉饰,广泛应用于人们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以玉比容、以玉比德。研究这些玉描写,我们可从中一探诗经时代独特的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