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谁的质量”“什么的质量”“怎样的质量”是质量观构成的三重维度。质量依附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一种特殊的量,其完整的表述应为“蕴含于事物的质之中的量”。质量总会带上主体赋予的特征,事物内部存在着由主体性嵌入的不同类型与维度的质量构成的不平列的质量空间。在各种内在与外在条件作用的质量空间内部存在着某一特定的质量的最佳状态,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最有利于事物的发展,而判断这一最佳状态是否达成及达成程度即是对事物质量高低的价值判断。从理论上看,内嵌共同性、整体性、发展性特征的教育高质量是一种内化主体期望的价值判断、反映教育存在的优质状态、面向教育未来的质量标准,与此同时,教育高质量本身的主体性、对象性、主体间性的属性也蕴含着以党的领导为主体、以人的质量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2.
价值是什么,是整个哲学价值论的出发点和基石,评价问题与价值问题紧密纠缠在一起,牢不可分,而且,如何界定价值与评价是与其哲学立场密切相关的,学者们一般都把价值与评价放在主(人)客(事物)二分关系中来讨论:有的主张价值主要源于人:有的主张价值主要源于事物,有的主张价值源于主客的客观关系中,不三种观点中的哪一种,都逃不出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毫无避免地陷入了胡塞尔所指出的“自然主义”的偏见,有其无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和难以自拔的困境,以超主客二分的视角去“发现”价值与评价,才能获得其纯正的本源性的定义,或者说,价值论只能是生存论存在论的,价值与评价的定义只有在生存论存在论上才能获得其完全的意义,据此,我们以为,价值是指体会到万相通一万物一体的人在与“他者”的交往实践中,、他者”对于人的自由感的获致程度,价值是人的一种“自由感”,评价就是“感觉”,表现为体验”或“诗意的想象”,自由感的强弱是其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3.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4.
《学记》说:“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它是说,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运用事物的类比,以从中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学记》强调在教学中通过类比,从一事物推及他事他物,触类旁通。且类比的事物形象生动,便于理解领会,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是极...  相似文献   

5.
一、以“性格”为线。就是以人的性格特点为线,穿起反映人物性格的各种材料。如《倔强的小红军》,作者以小红军倔强的性格为线,贯穿了疲惫饥寒的小红军从三个方面四次拒绝陈赓将军的帮助,倔强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了他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高尚品质。  二、以“物件”为线。就是以一事物在情节发展的各重要阶段反复出现,形成一条物的连贯线。如《小木船》以“船”为线,“玩船”、“摔船”、“赠船”一线相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三、以“中心事件”为线。就是在有几条线的文章中,以主要事件的线索为贯穿线,带动其…  相似文献   

6.
郭海鹰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0,20(2X):234-236,257
文章立足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以日常小事烘托社会大背景、以小场景透视深刻意义和事物的象征性比附等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小大思维方法”的含义及其在写作中的具体运用,即:“大题小做”、“以小见深”。  相似文献   

7.
文化有各种类型和多种形态,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但不论是“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还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其本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并以其文明所派生的德道、智慧、创新和审美功能,以赋有思想和感情的“人”为中介,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有利地驱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以文化为载体而缺乏批判和积极意义的消极展示丑恶、污秽和不道德的意识、事物、思想与行为,对于文化来说,都是一种悖论。社会主义文化尤其如此。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高尚、最先进和蕴涵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该事物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本文从美学和体育美学的角度审视网球运动的审美情趣,指出网球运动是诸多“美”的有机结合,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潘绥铭 《成长》2005,(8):2-3
从道家的始祖老子开始,对于“虚”、“无”、“柔”等等“阴性”的事物就充满了崇拜,认为“阴,,实际上还匹比“实”、“有”、“刚”等等“阳性”的事物更加强大。直到今天,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仍然遗留着大量的成语,在表达着这种思想,例如“虚怀若谷”、“无中生有”、“以柔克刚”等等。  相似文献   

10.
表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投射理论对空间维度词“大、小”的实指义和隐喻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其实指义的具体内容包括“大、小”所描述的事物的突显程度,其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以及与其他维度词语对立项数的不同,其所描述的事物的维度突显数量情况等。其隐喻义的内容包括“大、小”表示时间、表示年龄等.其隐喻义与其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教育理论以生活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为依据,以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发挥为宗旨,以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实现为最终目标。它试图重新发现“人为何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师为何生”、“师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试图重新发现“生为何生”、“生何以为生”的最终价值。这一理论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人小年少, 对于以“儿童”为题的灯谜,只要从“小”处去猜,即使一次猜不中,也离谜底不远了。例如:儿童用品,打一口语。想那谜面说的当然不是大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教学评估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一次大检查和大评比,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测评工作,也是实现“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一、价值取向规范教学评估的指导思想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则是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活动的统一。它不仅反映了人的主观需求,同时还体现在人们为实现价值的现实活动中。价值取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用途是对于人类活动的定向作用。它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认识主体的价值取向使它产生一种“知觉防御”,阻止那些同主体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世界观是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理解人的新观点,近代世界观的前提是把所有的存在都理解为相互分离、对立的东西。从这一角度看,人是跟自已之外的所有事物完全分离地、对立地、独立地、孤立地存在着。因为具有这样的存在论特性,所以人被看成是追求自身欲望和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欲望的存在者。决定人个体命运和社会价值的第一大要素便是自身的生理年龄阶段,欲望强的阶段社会价值大,欲望弱的阶段社会价值便小。年轻人既是欲望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欲望的主要消费者,他们构成了社会价值的主体、主流,消费的流变决定着社会价值的流变;而老年人随着欲望减弱、消费下降的“变老”,变成了“最无用的阶层”,“无用”即意味着“多余”,老年人沦落为劣等的社会存在,他们因此也突然失去了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人类自古以来崇老尊老的历史被颠倒了,人的老年时期沦落到了卑微痛苦的时期。近代世界观和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观,是老年人命运失落的总根源。现代社会人的老年期越来越长,而这实际上意味着痛苦的、羞辱的人生越来越长,“幸福地变老”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幸福地拥有整个人生变成了人类的幻想。只有改变分离的世界观,建立统一体的世界观,才能够开创和建立包括人的一生在内的人类幸福生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综合科目考试与生物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年广东省、浙江省等“大、小综合”方案的命题指导思想可看出,“综合科目”不是简单的将中学相关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重视知识的整体性,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的这些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命题的立足点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强调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理解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注重单科知识的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变革,需要重新认识学校教育的价值,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学校教育价值,就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对于人的生命成长具有重要而内在的价值,当代中国学校教育需要并且可能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以“价值”的眼光看待学校教育,则学校教育具有丰富的价值。1.从时间维度看,学校教育具有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如果将人的生命视为一段段碎片相连时,我们就会关注于断裂性的“现在”———人的…  相似文献   

17.
田丹丹 《辅导员》2014,(18):45-46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窦桂梅博文《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人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一种发现“人”、提升“人”、铸造“人”的成人方法之学。具体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学方法论,是一个自发的环境熏染、自觉的社会引导、以“礼”为杠杆的“外君子化”过程和以“仁”为轴心的“内君子化”过程。这是一个人我双向同构的动态过程。这一成人方法论不仅有其恒久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现今的企业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哲学教科书对于“新事物”和“旧事物”的释义存在循环论证的现象,而且离开主体的尺度纯粹从“客观必然性“去说明新旧事物的区别陷入了“客观主义”的误区。从本质上说,新事物和旧事物是评价范畴,必须考虑主体的尺度,新事物是指新出现的符合客观规律并对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物。由于传统释义的不够准确和科学,因而在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和评价上也存在较严重的理论误区。  相似文献   

20.
周德义 《教师》2020,(13):3-4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问。中国哲学在对事物存在、运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事物变化发展的理论建树上,认为“无对”为大。“无对”也就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是“无对”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