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气液两相流体力学、气液传质理论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综合的CFD模型,并对喷淋塔内氨水脱碳进行了数值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描述了气液两相流动特性和传热情况.根据双膜理论及相关的关联式,对气液传质和化学吸收过程进行了建模.采用多组分液滴的挥发模型模拟氨水的挥发过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运行参数对CO_2脱除效率的影响,并与现有的文献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气相速度和CO_2浓度的分析表明,流场对CO_2的浓度场有着重要的影响.CO2的局部吸收速率受局部湍流和局部液气比的共同影响.此外,采用加装孔板的方法对气相流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CO_2脱除效率提高了约4%.  相似文献   

2.
首先建立了与试验台一致的鼓泡流化床垃圾衍生燃料气化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导入热重试验得到的Ca O脱氯模型,研究了Ca O脱氯规律.其中,流场计算采用欧拉两相流模型,化学反应采用UDF导入,模拟得到了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特性、气化结果及脱氯效率.此外,通过模拟不同工况,得出了不同Ca/Cl摩尔比和反应温度对脱氯效率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脱氯过程中,Ca O脱氯效率会受到鼓泡床中气泡的影响;Ca O脱氯效率随着Ca/Cl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佳Ca/Cl摩尔比在3.0~3.5之间,最佳脱氯温度为923 K.  相似文献   

3.
针对气淬粒化装置中高炉渣颗粒的凝固行为,采用凝固熔化模型、流体体积函数模型和离散坐标辐射模型进行了三维瞬态模拟。考虑炉渣凝固过程中的物性参数变化,主要研究了颗粒的凝固过程、相界面移动速度、颗粒温度分布及周围空气速度分布。结果表明:颗粒凝固过程中固相分布不均匀,迎风面固相厚度大于背风面,这主要由迎风面空气速度比背风面快所致;固相-模糊区界面和模糊区-液相界面移动速度先增加后降低,这是由于在颗粒凝固前期导热系数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凝固后期导热热阻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在凝固过程中,颗粒温度由外向内逐渐升高,内部温度降低缓慢。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输送固液两相流介质时固体颗粒的物性变化对熔盐泵内部流场分布及外特性的影响,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及RNG k-ε湍流模型对泵内固液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直径对叶轮内流场分布影响较小,对蜗壳内压力数值及速度分布有一定影响;大尺寸固体颗粒在蜗壳内更倾向于沿壁面流动;泵内固体颗粒ds为1.5 mm时,泵扬程、效率几乎不随入口固相体积分数的变化而改变;泵内输送含微小颗粒(ds1.5 mm)的固液两相流时,固体浓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泵效率,大尺寸颗粒浓度的增加则不利于泵的高效运行。这些研究的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熔盐泵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风沙二相流风洞提供在空气中分布均匀且体积流量可控的固相颗粒,设计了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播撒装置,并数值模拟了开关开度与固相颗粒流量变化关系。同时数值模拟了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在播撒装置中的变化情况,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被送出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播撒装置后固相颗粒的布情况。结果显示,固相颗粒流出过程随着送沙开关打开呈近似稳定的线性变化,固相颗粒在被送出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播撒装置后粒子在气流中分散均匀。气固二相流固相颗粒播撒装置送出的固相颗粒分散较好、流场稳定、固相颗粒浓度可控,可以作为风沙二相流风洞实验装置的固相颗粒播撒设备。  相似文献   

6.
内燃机空气滤清器的内部气固两相流动,很难用检测手段获得.建立了空气滤清器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动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对内燃机空气滤清器内部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仿真.得到了气固两相流动仿真图像.采用SIMPLE方法计算了滤清器入口部分的气相三维流场.采用Lagrange分析方法推导了分散相的控制方程,在计算气相三维流场的基础上,得出了人口处各个位置的分散相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解决了用测试方法难以得到空气滤清器内部连续相速度、压力图和分散相分布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固相反应制备纳米氧化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CuCl2·2H2O、Cu(NO3)2·3H2O与NaOH为反应物,在室温下通过固相化学反应合成CuO纳米粉体的两个反应体系,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及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所制得的CuO为单斜晶纳米CuO.另外,还从研磨方式、反应配比、反应体系、分散时间、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等方面对影响产物粒径大小及分散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下为所得结论的简要介绍:①反应速度是影响粒径大小的主要因素;②反应配比对产物的均匀程度及分散性有影响;③超声波分散可改变颗粒的分散程度;④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改变颗粒的分散性有明显作用,其用量对粒径大小的影响存在最佳值.  相似文献   

8.
气固并流顺重力场与逆重力场流动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流态化机制.与提升管相比,下行床具有气固速度及颗粒浓度径向分布较均匀、气固停留时间短而一致等特点,其流型更接近平推流.  相似文献   

9.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多采用三步分析法.开始浓度:是指反应物或生成物开始反应时的浓度.终了浓度:是指反应物或生成物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浓度.变化浓度: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某一段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速度等于生成物增加的浓度.根据变化的浓度求得化学反应速率.采用三步分析法可以减少分析过程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反应热单位一直用“kJ”,而现行新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三册(人教社2003版,下称新版教科书)中却改为“kJ/mol”,当然同样要求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H要与之相对应。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人们用热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在旧教材中热化学方程式是这样表示的:C(固)+O_2(气)=CO_2(气)+393.5 kJ上式表示在101 kPa 和25℃的条件下,1 mol 固态碳和1 mol 氧气反应生成1 mol CO_2气体时放出393.5 kJ 的热量。这种表示方法的优点是写法直观,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能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又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绝佳的平台。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众说纷纭,因此探索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MENG Xiang-ran;ZHOU Yue-xin;GUO Xiao-ying(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Liaoning, 123000;School of Metallurgy Engineering,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xi, Liaoning, 117005;Haish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hijiazhuang, Hebei, 050200, China)  相似文献   

13.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优化创新方法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术界对基于创新方法课程进行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实践离国家、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尝试探索大学生创新方法训练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为积淀,以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合作为载体,积极构建校企联合的协同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在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的建设中,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利用专业实训实验室、校内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协同创新实验室和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传承红色基因是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异地办学模式下各项工作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大工红色基因的传承。本文首先阐述了异地办学模式下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重要性,挖掘切实可行的大工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钢矩形坯生产的含硼钢,在铸坯及轧材产生了皮下角内裂缺陷。通过对炼钢工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查找出了影响皮下角内裂的影响因素有化学成分、过热度、拉速、冷却制度及设备状态等。经过对设备和工艺调整和改进后,大幅减少该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基于一种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交通视频的图像识别。首先,利用Canny算子改善交通视频中车辆的边缘识别检测效率;其次,利用局部结构图LTP算子去除光线影响,提取图像纹理特征;最后,通过改进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算法,识别交通视频图像。实验表明,本文构建的LTP-微卷积神经网络大大地提高了交通视频图像的正识率。  相似文献   

18.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力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实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通信电子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理解一直是高校教学任务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此,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将虚拟仿真平台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理论及电路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详细介绍了PID的控制算法的功能的基础上,借助MATLAB仿真软件,编制了电采暖智能控制系统的增量式PID控制算法的程序,并与连续系统的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可以改善控制系统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