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刘大梅 《教师》2010,(30):25-28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已成为各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研训一体化”也成为实施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的专有名词。研训为何要一体化,如何实现研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各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将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学校研训一体化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情况。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已成为各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手段,"研训一体化"也成为实施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的专有名词.研训为何要一体化,如何实现研训一体化,研训一体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是各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将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学校研训一体化的具体操作与实施情况,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3.
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创建于1904年,传承“励志尚礼、博学慎思”的校训,新时期植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活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小学作文电化教学指导“六环节”模式》、《小学数学电教法与配套电教教材的研究》、《听音想象作文》、《听算训练与检测》等5个自治区级教育科研课题通过了省级专家鉴定验收,被评为全区基础教育课改工作先进集体,校本课程《乒乓球》荣获玉林市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引起关注。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实现“为了学校发展”的目的。本文探讨的是大同中学以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研、教育科研功能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为此,我县多年来十分重视研训实效,在尝试培训、教研、教育科研三者融合的“研训一体”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制订了《闽侯县关于中小学校本研训实施管理意见》,明确了校本研训的形式、模块、学时、管理、申报审批制度。制订了《闽侯县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升工程考核标准》,要求各校制订并落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施方案”,逐步下移研训重心,实现校本研训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校本研训就是将学习培训、工作研究融于一体的学校研究活动和教师培训行为,我校以教师适应新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研训内容.通过有计划的研训活动解决新课程中的观念、技巧、方法等多层问题。在研训一体化带动下建设“教育生态园”,使学校按照教育的规律科学发展,让教师和学生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研训一体化”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本文探讨了校本“研训”分离的现状及后果。点出了研训结合的必要性,从三个纬度即“以研促训式”、“发现-解决”式、“问题—探究”式、“个例-共性”式的培训。提出了运用校本“研训一体化”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效的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在生态教育思想引领下,我校构建了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校本机制,创造适宜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支持性组织环境。我们对传统的校本研训进行了合理改造,把教研、科研与培训有机结合,从常规教研、专题活动、教学改进等方面着力,力图建构一个“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研训共同体,以十项活动为载体,建构了“三四三”的校本研训模式,培育生态校本研训文化。  相似文献   

9.
调查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的新课程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师资培训效果不理想是一个重要因素。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中学的师资培训现状,以先进的教师职后教育理念“研训一体化”为指导,从研训共同体的形成、研训一体课程体系的构成、研训人员的培养、校本研训四个方面,提出新课程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研训一体化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一、目标系统根据学校《校本研训实施方案》和教师所需,我们确立校本研训的六个专题:(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2)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5)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提高和维护;(6)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学校坚持校本研训“五原则”和“四意识”。“五原则”即能力为主的原则;行知结合的原则;主动参与的原则;双向互动的原则;研训一体的原则。“四意识”即“能快就快,好中求快”的发展意识;“抢先、领先一步”的机遇意识;“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前有标…  相似文献   

11.
<正>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从实际出发,先后开展了"现代化小学的课程建设实践研究"和"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题实验。通过课题引领,该校建立起融校本科研、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了"校长负责,总体策划;课题带动,研训合一;个体自主,同伴互助;专家指导,理论引领;分层管理,各负其责"的工作策略;建设了适合教师现状、满足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涛  周建 《山东教育》2005,(11):9-10
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也是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我校自实施校本培训以来,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着眼于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做到把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在职培训融为一体,创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研、培训机制。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使一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提升了自己,与课改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余姚中学在组织教师培训过程中,创建乐于研究和实践的“校本文化,”做到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施面向全体教师的“教师培养系列工程,”健全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从而探索出一条既加速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又能促进学校逐步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校本研修机制。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深入,“教育优先发展”“强国必先强教”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学校为基础,融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校本研训制度也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出现了大量突出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主要靠校本研训来解决。必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研训制度,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以此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白云路小学确立了这样的办学方略——“以人为本,名师支撑;科学管理,创新发展;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策略;特色鲜明,持续发展”,无论是打造名师、科学管理、提高质量、科研创新还是持续发展,都要依托校本研训来形成团队合力,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南教育》2010,(3):17-19
校本研训是现阶段学校与教研部门共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旨在通过加强教研和科研的整合.达成培训操作上的一体化.把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接下来从两大方面阐述对校本研训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7.
《新教育(海南)》2010,(3):17-19
校本研训是现阶段学校与教研部门共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旨在通过加强教研和科研的整合,达成培训操作上的一体化,把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接下来从两大方面阐述对校本研训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  相似文献   

18.
校本研训是把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结合在一块,以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体现,校本研训运行管理网络就是为确保校本研训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保障体系。有了这种组织保障体系,就能使学校教学研究活  相似文献   

19.
鲍文广 《教育探索》2003,(8):105-106
我校处于偏远的边疆地区,在教育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坚持长期高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实施了育、研、培、导一体化校本校训模式。“育”就是育师德师风,“研”就是科研兴师,“培”就是培训教师专业化的师能,“导”就是导师指导培训制度。通过校本培训,力求建立一支既有高尚师德和现代教育观念,又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既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科研水平,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一、育师德师风,形成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一是,学校建立实施了师德学习制度。学习有关《教育法》、《德育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江澜  夏云 《新教师》2024,(2):19-20
<正>教育信息化专家黎加厚教授在《现代极简教育技术》一书中提出了“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它并不特指某种技术,而是教师利用工具辅助教学的一种思路。极简教育技术的四大基本原则为:以人为本、至简为纲、设计导向、实干为要。校本研修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是教师培训研修的主要方式。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在本质上与校本研训的设计要求有着高度的切合性。文章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分析校本研训的现有痛点,以极简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校本研训进行深度融合,探寻优化校本研训活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