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首创了“审美意象”的新概念,促使“意象”范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处于审美主体意识观照中并在这种观照中呈现的.美的意蕴就体现在象与意、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自然契合中.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阅读主体的二次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花”的意象。借助“花”意象表情达意、烘托氛围、寓含象征、营造意境,显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的精妙。同时,诗人的主观情感以及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邓波 《文教资料》2008,(25):67-69
"审美意象"是康德的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论述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构建时,他不仅看到感性与知性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理性、天才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的审美意象理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反映出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整体和谐性的思维.中西方审美意象的概念是在抽象与形象的对举中确立其涵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兴象、寓言和比象是形成审美意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相似文献   

5.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相对形象而存在的,在认识或鉴赏的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范畴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象”之概念最初出现在《易传》中。随着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人主体意识逐步觉醒,“意”之意味越来越强化,“象”之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愈突出。“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在文论家们不断地认知和圆说过程中,逐渐明晰确立起来。意象论体现着中国人重心性、重抒情的意象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重要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古典文论(诗论)、画论及作品中把意象概括为作者审美意象、读者审美意象、作品艺术意象。中国古诗审美意象,它的特点可以简概为四个字:写意之象。意象是作者根据主观意匠契合主客观材料加工而成的,体现我国艺术重主观、重意兴、重情志、重表现、重象征、重含蓄、重精约、重虚活的民族特色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主观范畴的“意”和客观范畴的“境”,它们在绘画“情景交融”的生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是艺术家和欣赏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去补充、再塑造的艺术意象。  相似文献   

9.
孙豪杰  霍蒙 《时代教育》2009,(8):269-269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是比较文艺的说法,若放在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意象的范畴中来讲,则是指在包含了中国意味内涵,包括国人的思想、审美、传统道德、行为习惯等的中国特色形象.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意想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1.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12.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王洋”条提供了宋代南渡诗人王洋的生平概况,但也存在两点错误。一是生年有误;二是提供的史源中有两个王洋,一个卒于高宗朝,一个则卒于孝宗朝。  相似文献   

13.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唐宋七子“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唐宋古文代表作家予以整体性概括,是唐宋八大家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昆明",西汉时用为族名,直至两宋时期,同时混用为昆明族所处的区域;唐朝时用作地名,但与今昆明无涉;元朝时置昆明千户所,发展为今天的昆明。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宋金人著述《梦溪笔谈》、《分门古今类事》、《清异录》、《庄靖集》、《滹南集》等著作时,偶见唐五代人诗而前贤尚未及者,在逐句和《全唐诗》以及《外编》、《补编》、《续拾》等全部唐诗资料核对以后,共补辑唐五代佚诗凡19首131句,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辑佚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记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社会百态,其中关于僧人的记述尤为丰富,书中描述的僧人活动空间非常广泛,社交比较活跃,从事活动丰富多样,对此时人亦有不同议论。通过对该书相关记述的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两宋时期的社会状态尤其是该时期僧人群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栏杆”一词从汉朝出现到在宋词中多次出现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在宋词中 ,凭栏的心情大致有以下几种 :闺怨、伤春、忆旧、思乡、伤别、抒愤和怀古。栏杆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登高的习俗和宋人独特的环境有关。反映了宋人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18.
"窗户"在成词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分指"、"泛指"和"偏指"三个不同阶段。"偏指"的"窗户"产生于宋元之际,明代用例虽有所增加,但有较强的地域限制,清代冲破地域限制,成为现代通用语。  相似文献   

19.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武则天形象的建构与文人心态息息相关。北宋时,封建士大夫通过批判武则天,为当时的后妃参政鸣警钟;南宋及元朝时期,人们借反对武则天来反对异族统治,表达驱逐异族,收复国土的愿望。与唐代人对武则天相对客观的态度相比,宋元时期武则天成为人们表达政治观念的传声筒。这与宋元文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心态,包括正统观、性别观及道德观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