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罾新 《收藏》2006,(8):61-63
“文革”瓷中使用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革”瓷壶。“文革”瓷壶在制作过程中坚持“政治挂帅”,从设计、用料、绘画及工艺制作上精益求精,留下了鲜明的“红、光、亮”时代烙印。 “文革”瓷壶广义上是指“文革”时期国内各瓷厂生产的瓷器,但从表现内容上来看,“文革”瓷壶主要指有“文革”画面、语录或文字的,具有典型的“文革”题材特征的日用壶具。目前能搜集到的各类“文革”瓷壶中,以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山东淄博、陕西庄里、福建德化、内蒙古包头、山西太原、浙江萧山等瓷厂生产的居多,也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史来看,道德和美丽是具有相关性的。因此,本文通过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观点来观察体育和体育人的道德之美。孟子认为,所谓的性善,就是美与善的统一。孟子为了说明这种关系,讨论了人类感觉器官的享受和内在审美性的享受。审美性的享受具有把人类道德作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孟子为了解释这种观点,用“充实之谓美”来进行解释。充实之谓美意味着,人本性的善,通过仁义充实地表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美的人。因此,在体育中运用充实之谓美可以为体育人内在价值为何美而提供依据。就像孟子通过讨论人的内在价值从而确定人格美那样,本文讨论为何在体育中出现道德行为时,体育也具有“美”的特征。人格主体是道德主体的个人,因此,体育中关于人格美的讨论不仅使道德行为,也使表达这种行为的主体—体育人得以美。这意味着,体育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善的自觉实践行为”和“善的意志”。因此,对于体育来说,充实之谓美的应用,可以使体育中的对美的讨论从理论发展到实践。不仅如此,关于体育人人格之美的讨论,也将为体育人为什么美丽提供解答。  相似文献   

3.
艺术品市场中的“精品”百难求一,为购藏者势在必取。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中国现当代绘画作品中将真正的“精品”离析出来,并精确把握其“精华”所在,当是绘画藏家的要务。笔者认为,各种美术展览是画家将力作推向现众的重要桥梁,也是打造绘画精晶的重要平台。而在众多类型的美术展览中,由理论家主持的“学  相似文献   

4.
郑伟峰 《收藏界》2011,(8):43-45
近日,承蒙香港"城南旧事"史先生割爱相让,本人如愿以偿再获一把"胜利壶"。茶壶品相一流,完美如新,器形规整大方,胎质细腻,釉水滋厚,十分的喜爱。但和一般的有画有饰、有题有款的名家胜利壶有所不同,这把落款年份为1947午的胜利壶壶身没有任何绘画和边饰,只有三面书写流畅的文字,但仔细揣读之下,却喜见深意。  相似文献   

5.
据禅宗“以出世之心办入世之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旨,剖析少林禅武在少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作用.认为少林之禅与少林之武是禅即武、武是禅、禅武合一的关系.少林禅武在“出世与入世”践行过程中是禅宗宗旨的信奉者、执行者和传播者.具体表现为:少林禅武以普渡众生、兼济天下的救世情怀信仰、践行禅宗宗旨,以慈悲为怀的舍身精神阐释、执行禅宗宗旨,以与世无争的宽广胸怀继承、传播禅宗宗旨.  相似文献   

6.
潘惠民 《收藏》2006,(8):70-71
肖像画面我国传统绘画中称“写真”“传真”“传影”或“传神”,是一种以具体人物形象为对象的人物画,瓷上肖像画,俗称“瓷板画”“瓷像”,是一种直接在瓷板(器)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器,瓷上肖像画是在中国传统画法,陶瓷彩绘和西方照相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结合的产物,源于清末景德镇,创始人为邓碧珊(1874-1930年)。文革瓷绘肖像是指“文革”期间制作,以描绘毛泽东等各种形象为主的瓷上肖像作品,是行泽东时代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何海锋  朱晓清 《收藏》2010,(11):68-70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就清代绘画艺术而言,它属于中国美术发展的衰落期,世俗化倾向尤为明显。然而,在这个美术发展的衰落期里,也出现了“四僧”“扬州八怪”等大家,更重要的是兴起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指画”,并在清中期画坛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流派——“指头面派”。  相似文献   

8.
张楠 《收藏》2012,(10):178-180
“逸”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唐宋时是以老庄思想为主,追求散逸适怀的文化品格;元明清则是以禅宗思想和审美态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力求清虚冲和为理想境地。佛道思想的这种混杂,在中国绘画史上一方面扩充了“逸格”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强调作为人本因素的集合对于绘画本身的主宰。中国绘画的“逸格”从唐代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脱俗的韵致,宋...  相似文献   

9.
马树启 《收藏》2006,(9):88-88
2000年3月的一天,我的朋友在郑州古玩市场收集到一枚罕见的朱雀白虎纹“大泉”钱,正面上方篆书“大”字,下方篆书“泉”字,“泉”字向右横倒书写,左右两边分别是高浮雕“白虎”“朱雀”图案,背平素无廊,内穿特大。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7,(9):166-166
6月26日,“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武英殿)举行了开幕式。此次展览是国家文化部与比利时王国总理办公厅制定的两国文化合作项目——“中比文化之春”,先后于4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馆和6月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展出,本次展览作为“中比文化之春”重要节目,重在体现文化比较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1.
阎正  高育武 《收藏界》2011,(6):117-120,2
冯骥才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运用文字炉火纯青的著名作家之一。然而,作为画家的冯骥才却鲜为人知,其实他的绘画作品,特立独行、面目清楚,有着极富魅力的绘画语言和个人色彩。他的画与他的小说散文比对起来亦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12.
徐达东 《中华武术》2004,(11):57-57
“武玄醉八仙”原名“易道搏技”,又叫“醉道”或“醉八仙”,其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从可考,其雏形“修道”大致产生在先秦,汉朝既已形成完整体系。其出处目前仅有的文字记载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道号“真阳子”的前辈所著的《修真正义》。该文说:“昔太祖修道于上京,入悠然恬淡之境,出痴疯飘逸之形。爰弟子视之谓日:师或醉焉?师日:斯道之真象也,其示与貌,其出于质,夫今汝醉然,或以是名乎?爰此名之初成乃《醉道》也。”  相似文献   

13.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7):97-102
中国古人言说围棋的方式,不光通过言语与文字,也借助于图像。中国古代留下了不少以围棋为题材的绘画、工艺美术作品。对这些绘画,美术界与围棋界都缺乏专门的学术研究。围棋史与围棋文化学者,在其著作里,尽管也会配以各种围棋“图画”,成为所谓插图本图书,但这些图往往是文字的附庸、文献的辅助说明材料,而不能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于晨 《乒乓世界》2004,(10):i022-i022
“菊迷会”过去快一个月了,一天在编辑部的来信中我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文字谈不上优美,可它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那份真实的情绪依旧会感动我作者于晨也亲历了“菊迷会”,以前他很少上网,可这次在南通他答应大伙,回了北京要好好学习电脑,为“李菊在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王永林 《收藏》2008,(3):88-91
中国近现代画坛是一个大师与名家辈出的时代,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催变了中国绘画传承了千年的相对固定模式,创立出全新的笔墨风格、构图形式和现实主义的审美情趣以及宏大的境界,这也使得“新中国红色绘画”成为中国美术史上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足球需要人格的提升。”2004年,以大连实德为首的七家中超俱乐部大闹“十月革命”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此言非虚,如果那些混迹于足球界内的人士不能提升自己的人格,即使再好的制度,恐怕也难拯救中国足球。人格的提升,应是中国足球2005年面临的一大任务。王小波在《革命时期的爱情》里有一段关于中国人的哲  相似文献   

17.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8.
张东宝 《武当》2009,(4):46-47
一般来说,僧界均讲修性,但讲究性命双修者也不乏其人,况且汉地僧人不少具有厚实的儒道文化之底蕴。中国化的禅宗就融合了儒家之中和,道家之虚静,佛家之空灵,尤其是儒道两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儒道的“坐忘”、“存思”,与禅宗的禅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宗文化。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代高僧,在修禅的基础上,均大胆汲取了儒道两家之内修精华(禅宗二祖慧可的父母是虔诚的道教徒,慧可幼时即信道教,爱好“老庄”)。可以这么说,中国禅宗的创立,儒道两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考察传统“侠”的转型过程及其“新民”动员实践。认为:(1)在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传统“侠”被知识精英重新发掘并重塑为“武侠”,在具体实践中,从“赴士之厄困”转向“赴国之厄困”,从“任事自雄”转向“刚强奋发”,从“一二侠者”转向“匹夫有责”;(2)在“武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围绕“新民”目标,将“救国”“尚武”“雄健”作为书写重点,刻画出“为国为民”“刚强奋发”“体健技强”的新形象;(3)知识精英将该形象作为改造国民身心的理想蓝图,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刘天琪 《收藏》2011,(12):26-33
黄胄是中国画坛著名的人物画大家,也是“长安画派”的主将。他一生以大量的精练速写为绘画根基,深入生活,别开生面,开创出一条与科班画家迥然有别的全新绘画之路,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黄胄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其早年拜师赵望云学画,协助乃师创办《雍华》图文月刊,两次到“黄泛区”写生,以最为朴素的平民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这些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决定了他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