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刊有天津马晓声先生《论导读性书评》一文。读后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与马先生商榷,也请方家赐教。开首马先生把书评分为四类:以介绍图书内容为主的评介性书评;以评论、判断图书内容、形式等价值为主的评价性书评;以深层次探讨图书内容及其得失为主的学术性书评;以引导、辅导和指导读者阅读为主的导读性书评。将书评分类研究很有必要,这  相似文献   

3.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也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者、作者(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  相似文献   

4.
书评可以扩大书的影响,书评可以帮助读者选书,书评可以提高图书质量,书评是联系出版社、作者、读者之间的纽带,优秀书评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书评有助于党的出版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此向您推荐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书评例话》一书。本书精选了《图书宣传评论与编辑工作》、《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等评论文章,对出版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书的读者对象:新闻、出版工作者、从事理论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的有关师生。本书由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吴道弘同志撰  相似文献   

5.
一百期杂志,四千多篇书评文章,蔚为壮观,当然值得祝贺。然而,《中国图书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发表了一些书评文章,而且还在于它对中国书评学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书评这一古老的话题在今天能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与《中国图书评论》开拓有密切关系。假如从《吕氏春秋·序意》或毛诗序算起,形成对书的序、跋、批、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却并未形成一种学科。即使从现代报刊诞生,书评摆脱了对书的依附性,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章形式算起,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了,但却仍未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6.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8.
书评的堕落     
石湾 《传媒》2001,(11):34-34
如今的传媒,很看重书评,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当然很感欣慰。且不说报界有《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图书商报》,期刊界有《读书》、《博览群书》、《书屋》等等专门评介图书的名牌报刊。单就报纸而言,不只是设有专门的读书版,而且在各种副刊上出现的书评也难计其数,几乎随处可见。从某种角度来看,显然是出版业繁荣兴旺的一种反映,或  相似文献   

9.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10.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创办的书评刊物《读书》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期可于三月下旬与广大读者见面。《读书》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报道、评介、讨论古今中外的图书以及和书有关的人和事,重点在当代;以书为主,但也可以谈刊物。它的对象是读书人、写书人(著者、译者、编者)和出版工作者(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对读书人,它希望能提高读书的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是我国第一套以图书版本为主题的丛书。本篇书评在分析版本概念涵义和讲述图书版本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该套丛书的内容、体例、价值和作者构成作了评介。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工作常用文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使用的文章体裁。它主要有“图书评介”、“图书馆志”、“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本文对它们的写法分别作以介绍。图书评介图书评介是对某部书或某书刊中的文章、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的评论。  相似文献   

14.
12月上旬,中宣部出版局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两次邀集在京的120多家出版社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举行座谈。与会的各出版社负责人和负责书评工作的编辑参加了座谈会并就书评工作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就加强书评工作问题讲了话。他强调了书评对读者的导向作用和对出版事业繁荣的促进作用。提出今后《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要评好书,评有争议的书,评热点书,评倾向性问题,文章要短,信息量要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浙江省出版界在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狠抓双效书的同时,注重抓本版图书的评论工作,重视书评在图书流通领域中担负的传播、宣传、评介的职能,对于出版界和读书界发挥了双重的导向作用。1987—1989年三年间,浙江省出版总社直属8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3918种,其中新版图书2655种。据初步统计,这三年间,在省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共发表了评论浙江版图书的文章458篇,所评图书计369种。1990年上半年,省版协成立了书评中心组,组织召开了书评理论研讨会,积极鼓励出版社内从事编、印、发的同志关心书评工作,热情扶值有书评实  相似文献   

16.
何谓书评?顾名思义:就是指对图书的评论。这说文解字般的定义对否?翻开《辞海》,书目、书序、书学、书品、书谱、书传……却唯不见书评。据有人考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书评,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司马迁评过《离骚》,曹丕写过《典论·论文篇》,朱熹集注过《四书五经》,金圣叹批点过六大才子书。然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二期上《书评艺术》译文,读后觉得译文有许多不妥之处。特提出,供参考:①第164页原记“愿给图书作书评的人,表明他对于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和发表见解的资格”。原意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陈天授、徐启平在《中国出版》1993年第壹期发表的《图书大系统和广义书评学》一文中提出了“广义书评学”的概念并加以界定。认为广义书评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图书大系统,而不只是书评本身,其研究目的是优化图书大系统,提高图书质量;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其理论依据是系统论和控制论。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凡涉及到图书编辑、出版、发行、流通、管理、评介的各个方面的总体可以视为图书大系统。三审制中的复审、终审只是编辑部门的反馈,校对是印刷过程中的反馈,但都是局部反馈,只有“评”针对  相似文献   

19.
图书出版以后就有不同的命运,有的由于内容平平,引不起读者的注意;有的由于评论界写的推荐评介,而在读者中迅速传播。但确实也有不少好书由于评论界对它冷淡而默默无闻,至少没有得到及时的广泛传播。50年代,何其芳出版过两本杂文集《星火集》及其《续集》,作者曾经给一位同志写信说:“谢谢你对于我过去写的一些杂文的评论!我那两本杂文集子所受到的待遇是比较冷淡的,好像《续集》尤为如此。”(见1991年1月11日《文汇报·笔会》)可见,图书的作者是多么需要书评  相似文献   

20.
敢问路在何方——评《21世纪图书馆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书评学的角度,系统评介《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