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寄养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上海市64户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就特殊教育状况.结果表明城乡家长在寄养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安置、期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寄养家庭获得了相同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越高和儿童寄养的年龄越小,越有利于寄养儿童和寄养父母建立良好的替代亲子关系.被寄养孤残儿童教育是特殊教育的新领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当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大都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这导致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出现了一些误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亲子分离,而在于儿童和父母间的亲情沟通障碍、亲子关系失当和家庭教育错位.在“留守”现象依然存在的事实下,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解决路径是重点解决儿童“心理留守”问题,通过父母角色的补位,加强亲子感情沟通,建构平等、互信、尊重、互爱的亲子关系,有效发挥远程家庭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沙盘游戏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通过沙盘意向可以揭示出儿童的一些心理。教师与父母应正确看待儿童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理解儿童的情绪波动;给予儿童自主选择权;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儿童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80后独生子女为人父为人母,工作环境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因为逃避养育责任等选择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戚代为抚养,这种代为抚养的儿童称为“城市寄养儿童”。和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尤其在心理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提前建立抚养人和寄养儿童的感情、强化抚养人的家庭功能以及强化学校对寄养儿童的教育与关怀是解决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素列成长问题。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促进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亲子教育,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或者放在亲戚家寄养,留守儿童随之出现。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教育问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出发,分析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7.
杨荣丽 《班主任》2009,(12):31-32
近年来,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寄养在祖辈或亲戚家里,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由于父母监护的缺失,这些留守学生在心理、知识、习惯、性格、与人沟通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亲子依恋较为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氛围、家庭与学校缺乏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多方面来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均属农村户口且经济条件差,都外出打工,或父母一方丧偶而另一方也外出打工,把子女寄养在其祖辈、父母亲友或远房亲成家里的儿童。这一类学生的教育属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种隔亲教育现象随着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亲子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生存困境: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而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缺少亲情关爱而导致的社会性情感发展问题;缺少亲子沟通导致的亲子关系疏离问题;留守生存现状带给留守儿童对父母及自身生存方式的认同危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可使中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为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选择农村儿童亲子交往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儿童社会发展问题,对农村儿童亲子交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农村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手册》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并结合访谈法,得出以下结论:⑴农村儿童亲子交往存在儿童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存在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的差异;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⑶亲子沟通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好,亲子沟通不良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择农村儿童亲子交往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农村儿童社会发展问题,对农村儿童亲子交往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培养农村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策略。研究采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手册》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并结合访谈法,得出以下结论:⑴农村儿童亲子交往存在儿童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存在家庭收入、父母职业的差异;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⑶亲子沟通与亲子交往呈正相关,亲子沟通良好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好,亲子沟通不良的,亲子交往也比较差。  相似文献   

13.
当前留守儿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或自我照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心理、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应采取系统的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体系、教导农村留守儿童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等措施,做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据中国留守儿童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四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因受歧视而自卑,他们性格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他们从小离开父母,自理能力差,缺少应有的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这些孩子往往存在自我认同感差、学习没有动力、是非观念淡漠、自尊心扭曲、班级荣誉感不强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超生寄养儿童是指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的曾经被安置在祖辈、亲戚等家里抚养的儿童。寄养儿童的特殊性在于寄养儿童有父母,但得不到父母的亲身照顾。早期的亲子分离使他们与父母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非正常的依恋对寄养儿童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早期的亲子分离也给超生寄养儿童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超生寄养儿童的研究概况,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留守儿童分为双方留守和单方留守,双方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或者干其他活,孩子留在家里,而单方留守是指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占班上学生总数的30%。通过与他们交谈和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了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一)父母长期在外导致亲子分离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  相似文献   

17.
张小美 《教育》2011,(2):36-37
作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教育工作者,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校长戴洪晖发现了一种“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的现象。所谓“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虽然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却像“留守儿童”一样很少得到父母关爱,或者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严重不足的儿童——这类儿童往往多或少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并很可能表现为学业成就相对低下的现实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以自我为中心,极少为他人考虑。父母教育卷入与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的相关性,父母的教育卷入程度越高,儿童的问题行为出现得越少。因此,父母要增强教育卷入,提高亲子沟通与共同活动频率,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特辣的社会现象.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性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的综述,旨在提高人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城市化的新名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们的出现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称作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那些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我作了以下的研究. 农村家庭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教育的方法不当.二、家长文化水平低,家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三、重男轻女,家教失衡.四、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五、农村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合理,他们忽视小学阶段的教育投入.六、中国农村教育的最大的悲剧,是对教育价值观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