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紫宇 《武当》2014,(5):18-18
我是武氏太极拳第五代直系传人孙建国老师的弟子。两年多来,经师傅悉心传授,本人每天坚持苦练,终于尝到了甜头。最近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我是江西中医学院太极拳协会的会员,正在练习24式太极拳和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我们没有高水平的老师,是自学自练,我每天坚持站桩和练习套路。现有如下问题望能得到老师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在东单公园西南角的一块场地上,每天清晨,都聚集着几十个打太极拳的人,其中有一位精神抖擞、身影矫健的女士,她就是北京市太极拳一级教练员梁秀珍老师。 62岁的梁老师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便将自己全部心血奉献给太极拳事业。 梁老师说:“我之所以痴迷上它,还得从我年轻时谈起……”“在我刚刚30多岁时.病魔就找到我头上。先是腹膜炎.没过几年,多种疾  相似文献   

4.
张媛媛 《武当》2010,(5):39-39
我是来自河南焦作的太极拳热爱者,从小就练习不同流派的太极拳。经过十几年的习练,使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掌握了太极拳的多种套路。十余年来,我在省、市及国际太极拳比赛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2005年和2007年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中,  相似文献   

5.
廖跃三  董建全 《精武》2009,(9):61-61
2008年11月,我们曾得到太极拳老师李品银先生的身演、心授与口传,使习练太极拳已有二十多年的我们更加开阔了眼界,更加深刻地认知太极拳理论,也了解和掌握了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讲究由内而外、身心俱练,而且讲究反向思维,是放松性训练。但越好的东西越不能轻易得到。出于多种原因,大众对太极拳已产生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很多人每天勤奋习练的太极拳已很难与真正的太极拳划上等号。绝大多数的习练者都是追求外在的美感,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套路上,都以高、难、险.美、齐、惊、快、慢等审美眼光认识太极拳,难免会被外在表演型标准牵着鼻子走,导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却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空壳而已,虽然热热闹闹,却空耗了时光,未免让人唏嘘。  相似文献   

7.
周汇川 《武当》2000,(10):13-13
我练太极拳已有28个年头了。见过的高手名师也不少,但真正能让我体会到太极拳拳谱里所说的,理论在实际中能运用得很好的人,却仅有一二。前年我有幸在邯郸遇见了河南温县赵堡镇土生土长的王庆升老师,通过与他的接触,使我从他打的太极拳里真正  相似文献   

8.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4,(8):56-57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太极拳竞赛套路,我每天坚持练习太极拳,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深深地迷上了太极拳。最近我在练习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同时,也练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套路。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一段时间练完太极拳后,我总感觉膝关节酸胀,浑身疲乏、嗜睡。请问这种现象是练习太极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我练陈式太极拳是从2000年10月开始的,至今已有七年。坚持每天打太极拳,从来没有间断过,基本上做到风雨无阻.寒暑不易,简直成了太极迷。我当初为什么要学陈式太极拳?最主要原因是疾病把我逼出来的。我是一名军人,担任部队领导职务几十年,由于部队工作训练特别辛苦,我一直在艰苦地区工作,常常加班加  相似文献   

10.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11.
张峻峰 《精武》2007,(4):39-39
一提到太极拳,人们总是会讲到太极拳是中国的瑰宝,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理念运用到生活中呢?在下面的文章中本人将简要地谈谈自身的体会。就我个人的看法,练太极拳有这么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李品银 《精武》2009,(3):55-55
我研练气功及太极拳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1961年)。当时,我在国防部第五科学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因病到北京301医院学习气功,同年年底住进北京261医院,治疗期间开始学练太极拳。那时,只是把太极拳当成慢性病人的康复体操在练,并不知其深奥的文化内涵。但是后来,多种慢性病缠身,尤其是中毒性肝炎导致的肝硬化日趋严重,使我在死亡线上痛苦地与死神较量着,直到1974年真正练习太极拳后才有了转机。  相似文献   

13.
叶守克  张磊 《精武》2004,(9):31-31
我从1987年开始学练太极拳,当时尚不满20岁,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入门套路。十多年来,我并不是每天必练,而是断断续续地练,常常中断。有时甚至三四年都没练,快忘光了。后来,我考虑到太极拳是自己辛苦学来的,不忍心彻底放弃,不得不又重新学了一遍。幸好我有一本四十八式太极拳的教材,这样即使忘记部分招式,也能方便地重新学会。就这样,在17年中,我反复将  相似文献   

14.
永年是中国太极拳中兴的发祥地,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中国六大太极门派有四大门派都源于此风水宝地,我自幼就向往到那里。2009年暑假期间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朝拜心愿。我生于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从上中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痴迷于太极拳,我知道"太极起源于易学,又理成于医学",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的文武之道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儒雅涵养,又不失勇武之气概。以前我也曾练习过国家规定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问:练习《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对时间、方向有何要求?每天练几次最合适?战波:这套运动疗法简便易学。既适合于中老年人,也适合于青少年人。对时间、方向也没有特别要求。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较好,如时间充足,每天多练几次效果更好。不论练几次,都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地做。问:我们在做《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时,有人一边做一边说笑,这样会对身体有害吗?战波:打太极拳必须做到“放松入静”,才能使气血通畅,这是一般要求。《吴式太极拳健身八法》第一式就是“四线放松”,只有做到全身放松,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还要体会运动时要刺激到经络穴…  相似文献   

16.
邢宝忠 《武当》2013,(3):18-19
关于练太极拳影响到膝关节疼痛或损伤,常有人议论,甚至有人下结论说,"练太极拳会导致膝盖严重受损",还劝说别人不要继续练了。我初学太极拳时,由于没有得到正确指导,加之本身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所以膝盖也疼过,也有过这样的疑惑。咨询过大夫,也没有解决问题。之后,我有幸遇到师傅赵幼斌先生。他为我解惑,反复强调动作必须准确,这样才能在打拳中科学地保护膝关节。自此膝关节日渐好转,甚至每逢阴雨天气也少有不适了。那么,哪些方面会影响到膝关节损伤呢?又如何避免?根据我的习拳体会和教学经验,现归纳几点主要原因和注意事项,供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54年秋天我因病住进了位于京南窦店乡的103疗养院。那里的医护人员可敬可亲、那里的乡亲精明好客,那里的集市热闹繁荣。而最使我感动的是那里对我们少数民族病号生活上尽心尽力的照顾。然而,在那里还有一件事让我在四十年之后才深感遗憾。和我住同病房的一位老红军太极拳打得非常好。他动员我和他一起练拳。他说太极拳可用于攻防、健身、防病、治病,学问可大了,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认真习练太极拳,刻苦钻研太极拳,将使我们终生受益。那时我对太极拳只知其名毫无认识,出于对长辈的尊重答应试一试。此后,我们每天早晨在村外一片…  相似文献   

18.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19.
刘月兰 《武当》2013,(8):25
我自幼喜爱武术,自1991年开始习练太极拳,在多年的太极拳习练和教学过程中,使我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练太极拳要想出功夫,那就必须练好"沉"劲。"沉"是练好太极拳的根本。"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至于气和腰裆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人身除了脑袋以外,所有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  相似文献   

20.
扬振 《健身科学》2008,(7):34-34
我自幼身体瘦弱,中年时,又患上肺气肿、哮喘、肩周炎、十二指肠溃疡、腰突症多种病症。1999年起开始练杨、孙式太极拳,刀、剑及形意拳等。今年我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我除白内障和前列腺增生外,其他慢性病已不再发作,头发不白,牙齿只掉落一颗,精神尚佳。这是我多年坚信只要每天坚持"动手动脚",就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