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已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加强网络文化的研究与引导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网络文化对学习、交际和民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造成多重影响,但网络文化同时也有“双刃剑”效应,要注意克服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异化和价值偏离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强化,网络文化暴力将成为暴力谱系中日益醒目和重要的类型。在当下所提及的“网络暴力”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应该说的是“网络文化暴力”。网络文化暴力是在当前网络文化正负效应讨论之中表现出的一种必要的质疑形式。从某种程度来讲,网络文化暴力构成了理解和谐与秩序网络文化存在的前提。网络文化暴力策略的中心不是建立身份问题,而是通过逃避限制而实现限制的问题。网络文化暴力凭借其多向途径实现着自己的权力意志。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山林 《文教资料》2005,(26):62-64
网络文化按照自己的文化规则形成了网络文化场,重构了人们生活的人文环境。没有高考压力,强调技能的技校生决定了他们对网络抱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网络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他们必备的信息素质,同时,也使部分技校生或陷入“网络犯罪”的陷阱,或深受网络心理疾病的折磨。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我们要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引导,健全法制,加强技校生的网络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5.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丽络舆情日益成为社会整体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所肩负的未来社会责任要求,使得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的关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任务日渐繁重。通过对校园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大学生的舆情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日益普及 ,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而且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作为我国互联网最集中的区域 ,高校要在网络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中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就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一种文化的产生 ,必须具备文化主体、创造文化的手段以及一定的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三个基本条件。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载体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 ,具有…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人们在网上可以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青少年在网络的飞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最积极的参与者。 然而,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许多消极影响,我把这种文化糟粕称之为“网络垃圾文化”。目前,互联网中最应引起全社会  相似文献   

8.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网络与读图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阅读采取了快捷的态度,时常在传播媒体上见到、听到“眼球文化”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快餐文化,它正是网络、读图时代的文化现象。所谓的“眼球文化”,其实就是强调对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力但无须动用人们的思维与想像的一种快捷手段,别说碟片、光盘的大量出版已经对文字赋予的人们的想像构成冲击,就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取向到文化取向——网络学习困境的解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睿 《现代教育论丛》2009,(1):17-20,38
随着学习科学研究的勃兴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环境”的概念应运而生。但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误解乃至错用,导致网络学习环境研究陷入一种技术主义的困境之中——引起认知负荷、情感缺失和道德失范。其背后的真正根源在于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技术取向。然而,在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的这一命题的成立,促成了网络学习环境研究的文化转向——由“技术型环境的开发”逐渐转向“文化学习环境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发展规律的新理论,人们可以利用模因论来解释很多现象。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得到“复制”的。网络表情符号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在线交流符号,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兴起并渗入到人们的网络交流中的。本文在模因论的理论基础上,以网络表情符号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新的视角来解释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特有的ltl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必然的冲击。因此,对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本质区别的研究及它们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研究,是新时期社会教育的新课题。从而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构,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发扬光大,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共存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网络与读图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阅读采取了快捷的态度。时常在传播媒体上见到、听到“眼球文化”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快餐文化,它正是网络、读图时代的文化现象。所谓的“眼球文化”,其实就是强调对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力但无须动用人们的思维与想像的一种快捷手段。别  相似文献   

13.
王鑫 《考试周刊》2009,(1):35-36
网络文化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渗透作用犬等显著特征,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宽学习成才渠道,加大与外界交流等起到了促进作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影响尤为突出。但“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文明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如何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一、中学生的网络文化行为特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网成为一个大众化的行为,并且,“网络文化正影响着一代中学生。中学生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中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在网络中,青少年的自主创造力和主体地位能得到明显提高,因此,网络一出现,便与中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中学生成为“网上一族”,与网络共同成长发展,网络文化也必将成为2卜世纪初中学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调查分析,中学生参与网络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MOMO 《中学文科》2009,(8):62-63
现在,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网络文化折射出“网络人”幽默的心态以及对虚拟世界的随意。千奇百怪的网络语言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为许多词汇在网络世界里的运用提供了便利。抛开网络语言的利与弊不谈。这种遣词造句的方式已经成为让人乐此不疲的游戏。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教师总是喜欢“盘点”过去,展望未来。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网络的触角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创造着美好的未来。2004年初,我们学校,动员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购买电脑(自己交2000元剩余学校垫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媒体”之一,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仅仅几年的时间,随着网络与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因此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网络文化简介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人们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将受到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将更多的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思想准则、价…  相似文献   

18.
【背景资料】2004年10月28日,为期四天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开幕。本届网博会以国内外网络文化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主体背景,以“网融世界,创意中国”为主题,内容涉及在线教育、网络视听、动漫游戏、网络安全、连锁网吧及尖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热点评析】伴随着网络的出现,网络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巨大冲击。科学面对网络、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热点设题】1.博览会属于对外贸易方式中的A.对等贸易B.…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观是人们关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认识网络文化问题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以及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等几个方面的认识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文化观、和谐文化观、文化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和管理对象观;主要特性:一是突出的民族性,二是鲜明的导向性,三是强烈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高校管理形成了巨大冲击,与此相对的网络文化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领域,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该文以网络文化为出发点,从文化视角剖析网络文化对传统高校管理所产生的冲击,并提出相应对策,目的是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管理者,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