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自人类跨入文明之门的古代世界,中西文化即存在着诸多差异。本文择其两点对比分析后得出——古代中国是在金石并用时代步入文明的门槛,而古代希腊迈入文明之门是在铁器时代。 另外,在阶级、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古代中国的氏族血缘关系没有受到有力的冲击和破坏,而古希腊雅典的氏族血缘关系则经过一系列改革,最终被逐步摧毁。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古典民主政治相当发达,出现了令人称羡的公民权现象。在此对公民权提出了全新的定义并高度概括了古代雅典公民权的三大特点:直接性、普遍性、排他性。从四个方面对雅典公民权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雅典从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及国家的发生与形成,一向是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指出,世界古代史上的雅典国家是在没有外部与内部暴力干涉下,直接从氏族内部发生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因而它是国家产生的一个最典型、最纯粹的例子,所以“关于这一切(国家产生的过程——引者)至少是它的始初阶段,再好莫过于从古雅典来加以研究”。因此,深入研究雅典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对于正确理解这一个世界古代氏族都曾经历过的历史阶段,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古代史上,就氏族制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建立,特别是古典奴隶制度的建立而言,雅典和罗马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它们在由氏族制度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都具备鲜明的阶段性,最后都建立起高度发展的古典奴隶制城邦国家。但是,正如西方历史学家归纳的那样,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和罗马文明各具特色、各擅其长:两者在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形式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古代雅典女继承人的概念、婚姻以及女继承人在财产继承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阐述和分析,尝试对女继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深入考察,以探究女继承人制度在家庭的延续和保护女继承人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这有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古代雅典城邦的社会风貌和雅典公民妇女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则是古雅典。因此,要研究西方文明就必须先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而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又必须研究古代雅典城邦的历史。自上世纪初,梁启超先生掀起“史界革命”运动,为了总结民族兴衰的经验教训,撰写《雅典小史》一文,论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法治的优越性,指出其国富民强之原因,批判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开启中国史学界研究古希腊之风,迄今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虽然说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其中大宗乃是古希腊罗马史的研究)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世界古代史研究队伍不断…  相似文献   

7.
韩实 《考试周刊》2011,(6):31-32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士商关系的梳理,反映了商之间存在着森严的阶级壁垒。然而这一切却从中唐这个“安中国古代社会传统士人阶层文学观与商业文明交互影响、两史之乱”后万方多难的时代开始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礼制十分重要。分封制是周代重要的礼制之一,也是三代国家成熟性的代表制度。如若追溯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要追溯及氏族部落的形成分化重组和赐姓命氏制度等,这都与周代分封制之前的早期分封具有密切联系。如何把部落氏族制下众多分立的、大小强弱相悬的部落邦族,改造为周代五等爵制那样统一集中的等级制诸侯封国体制,是早期分封出现以来始终在追求的目标。对中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的探索,就包括在对早期分封的剖析观察中。所谓普遍原理及酋邦等概念,都只能作这种研究的参考。真正要解决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问题,还必须到中国古代所传下、与所谓封建、分封等相关的概念或文献记载中去钩稽考索,才能取得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历史上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学术界分歧不小。早之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就产生了最初的国家,晚之者提出春秋时期才出现城市国家。原始的氏族血缘关系同次生的阶级和国家关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系统,二者各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存在的根据。“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不再同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  相似文献   

10.
略论西周宗法制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区别于所谓古典式希腊、罗马奴隶制和东方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奴隶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上层建筑领域长期存在着氏族血缘关系,即宗法制度。雅典、罗马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在民族制度毁灭的基础上,中国的奴隶制却罩上了一层浓厚的宗法血缘关系色彩,被上了氏族制外衣。这一特征在奴隶制鼎盛时期的西周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致于有的学者把中国奴隶制发展过程干脆概括为“从家族奴隶制到宗族奴隶制的过程”①。史学界关于宗法制度论者已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新的视角略陈孔得,以就教于前辈师长及同行。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相似文献   

11.
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这种等级规定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死的称呼也是有较严格等级区分的,但是在古籍中具体使用时,我们发现又不十分严格。本文试图以《左传》一书为研究对象,探讨《左传》对于“死”类动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Africa Education Review》2013,10(2):239-252
Abstract

Worldwide the diverse ills in society are often seen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weaknesses and poor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s practiced, especially those founded on traditional approaches – highly disciplined patriotic regimens, with a great deal of memorisation and not much room for reflecting and questioning, in contrast to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mission which seeks to produce free citizens, citizens who are free not because of wealth or birth, but because they can call their minds their own (Nussbaum, 1998).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plores both the basic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gimens, and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mission as espoused by some renowned intellectuals, and concludes that a sound education system ought to cultivate humanity – a citizenry that can think critically, solve problems and apply new skills and techniques in diverse contexts, a citizenry that is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care and wise use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英国贵族体制是一笔古老的政治遗产。英国贵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英国贵族子弟成为社会精英的最好途径就是接受公学教育,一般在历经公学教育、大学教育和大陆游学后,跻身宗教界、政界、法律界、经济界者居多,成为英国社会各领域的精英人物。  相似文献   

14.
The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of a tolerant society requires both a general policy of toleration on the behalf of the state, as well as a minimal number of acts of intolerance by individual citizens towards their fellow citizens. It is this second area of citizen-citizen relations that is of most interest for education policy. There are those who argue that the best way to achieve a tolerant society is by encouraging, or even requiring, the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ce amongst a citizenry.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using education to encourage the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of difference is deeply problematic for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 I argue that it is a poor servant of those whose differences it is meant to protect, and crucially that it cannot be justified on the key liberal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freedom of individuals to live their (non-harming) lives as they see fit. I conclude by putting forward the educational alternative of respecting the basic rights of citizens irrespective of your view of their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古代草牧场产权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蒙古社会,草牧场归皇帝所有即归国家所有。贵族那颜们受封之后,也就获得了对草牧场的长期占有权和经营权。这是一种对草牧场占有权和经营权的垄断。在草牧场归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百姓向他们的主人缴纳“忽卜绰儿”,实际上是向由国库授予权利的人缴纳“忽卜绰儿”,这不会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国有性质。世袭占有的前提是必须向国库缴纳地租,并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因此,世袭占有只不过是对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的长期垄断,这种垄断并未导致真正私有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胀,除帝王外,包括佞臣在内的任何人都只能是生命无保障的奴隶或奴才。在女权方面,两者则较为一致,它们既视女性为玩物又视女性为祸根,即使是真心赞美女性,也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客体化,这更说明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男性意识根深蒂固和无孔不入。  相似文献   

17.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哲学家以求知为本性,执着于探索真知,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质教化城邦。为此古希腊哲学家扮演着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作为哲学家的古希腊大学教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为了更好地追求普遍知识和价值,他们在年轻时跟随一名或者多名著名的哲学家学习知识,并自发地建立了学园。由此,古希腊学术职业打上了理论理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苗族古歌被誉为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现今,古歌因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亮点而受人喜爱,也给古歌文化主体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旅游开发对苗族古歌的保护和发展究竟是利或是弊很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人文初祖伏羲、神农画八卦,创《连山易》,开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之先河。继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乃至夏禹和汤武文王之世,代代相传,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了中国科学,使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最早登上了世界科学的殿堂。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辩证思维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术的推算;从八卦阴阳对立转化及其卦象推算而产生的10进位制和二进制算术,都是中国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早、最辉煌的伟大贡献。特别是二进制算术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今天发展计算机技术,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