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曾在《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以下简称《新探索》)一文中探讨了李杨爱情传说产生的历史原因,指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故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与同情。李慧同志在《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载《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中对我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只能是讽喻,对李杨不可能有怀念与同情。仔细拜读李文之后,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如何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需要澄清,因写此文,与李慧同志进一步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是新乐府诗人的代表,他的感伤类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从《长恨歌》的主题和《琵琶行》的艺术上来阐述白居易对人的生存境况、人的生命世界的关注以及对人存在的感知。如果说《长恨歌》是作者从主题上感叹人生的悲欢,那么《琵琶行》则从艺术上进入到了更深的人生情感体验之中。但二者皆是作者对历史人生盛衰无常的惶惑,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矛盾和痛苦。  相似文献   

3.
《草原新传奇》,是赵燕翼六十年代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那些作品.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的动人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园地增添了光彩.赵燕翼的那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草原牧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在他的作品里,既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也没有口吐豪言壮语的英雄,而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作者却从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劳动中,深入发掘蕴藏在他们心灵里的美好感情,以及纯洁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塑造出了不少个性鲜明、生动感人、亲切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赵燕翼作品中的老牧人形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小说《三头牦牛的下落》,通  相似文献   

4.
多线集合多元主题─—《长生殿》主题新论马圣贵《长生殿·例言》说:“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是洪对《长生殿》题材来源的说明。《长生殿·自序》说:“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问题论争,近年来成为“红学”之热点。从30年代到60年代,对“丰润说”的异议不多。70年代起,“辽阳说”崛起,至80年代几成定论。到90年代,两说论争激烈。本文概述论争原流,认为“辽阳说”难于成立,“丰润说”难于否定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了不少脸炙人口的好诗,《长恨歌》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篇记述李杨爱情始末的长诗中,成功地把现实主义的写实和浪漫主义的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故事优美动人,情节委婉曲折,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而且抒情、叙事、写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它既发人深省,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不外三种意见:第  相似文献   

7.
约翰·厄普代克对《兔子,跑吧》中主要人物关系的处理,以及某些人物、场景体现的宗教寓意,都与圣经原型趋于一致。因此,以圣经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小说进行原型式解码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对小说中圣经原型的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8.
芥川龙之介有多篇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以芥川龙之介的五篇作品为代表,从作品主题意义域的开掘、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叙事结构的设计变化、局部细节的充实丰富等方面采取细读式的文本解读方法把芥川的小说与《今昔物语》中的原作作对比性研究,比较的结果是清晰展示出芥川把情节简单、主题意义域单纯、人物虚指、原色展示、不介入人物内心、不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今昔物语》中的历史故事改写创作成情节复杂、主题意义域丰富、充分展示人物内心、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形象的现代历史小说,比较中让我们感受到芥川小说独具的艺术魅力和芥川高超的艺术创作才能,他不愧是享誉世界的短篇小说大师。  相似文献   

9.
或问曰:为何《诗经》中关于马的说法有五十多种,而现代汉语只有一个“马”字?让我们先来看看《诗经》中关于马的称谓到底有多少.通检《诗经》三百零五篇,从马的字共出现四十六个.加上重现者,确为五十多个.以下按其作用分别说明.一、表毛色者: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长恨歌》被称为当代的“上海叙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以环境元素的张力,激活了小说的主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演绎一个城市的历史命运。透过以弄堂为象征的诸多环境描写,我们感悟到了王安忆那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同时也从环境和人物的相互烘托中品味到了一种难以忘怀的“上海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及张爱玲的部分作品分别描绘了不同时代的上海里弄里发生的是是非非,讲述平凡人的人生际遇与酸甜苦辣,在描述小人物的文字里,都透出一股悲剧意识,并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高度。通过对《长恨歌》及张爱玲作品中题材的选取,叙事手法的运用,切入点的选择等方面的比较,显示出她们笔下的上海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田纳西·威廉斯的《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可以看作是家庭剧创作中的一系列作品。本文从家庭关系出发,从家庭剧的角度探讨这三部作品中体现出的南方文化熏陶下的家庭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变化、家庭剧的主题,从而归纳出田纳西·威廉斯的家庭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近几年的两部长篇小说《长恨歌》和《富萍》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开辟着艺术上的新境界。《长恨歌》和《富萍》都将视点集中在上海的弄堂,并从上海的弄堂中发掘那潜存着的上海精神。无论从叙事结构还是从叙事语言,两部小说让人感觉王安忆进入了一种最好的创作状态。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新作《考工记》被直接称为"《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转。"两部小说通过"一人一城"的模式,描绘了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末上海的生活图景,展示上海近现代都市化进程,但《考工记》几乎从《长恨歌》的对立面结构文本,转变叙述视点、性别视域和叙述重心。采用男性视角切入文本,以动态的目光作为观看城市的视点,将叙述重心转向器物,以呈现不同的市民性格和生活细节。《考工记》超越读者阅读期待,打破上海的刻板印象,并在人/宅的坚守故事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王安忆上海书写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6.
《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实验性短篇小说集,标志着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走上文学实验与革新道路的一个重要开端"。[1]乔伊斯的现代主义风格充分体现其三位一体的艺术创作核心,即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兴奋点,由点及面铺展蔓延其对于生活和艺术的哲学思考。本文从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角度,来探讨乔伊斯"以一日为框架"的小说模式在《都柏林人》童年期三篇作品中对瘫痪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发展的源头,探讨其发展过程和历史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柏拉图的《欧绪弗洛篇》为参考来论证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欧绪弗洛篇》是苏格拉底和欧绪弗洛关于"虔敬"问题的一篇对话,虽然对话结束时也没有对"虔敬"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古希腊虔敬观内在根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顺应理论框架下,从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意在探索作者是如何合理组织语篇,向读者展示作品主题的。同时,本文的分析也证明了顺应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籍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早期作品《阿丽丝镜中奇遇记》(以下简称《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语篇语言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运用,以赵元任与许季鸿的两个译本作为分析时的参照。探讨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两种中译本的译质优劣,而是通过对比,从语篇语言学角度为译者和读者提供翻译与赏析此类文学作品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一大艺术特色就是其对象征这一写作方法的灵活使用.《阿拉比》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故事简单却含有深刻的象征寓意,深刻揭示了20世纪初都柏林社会的精神瘫痪.本文拟从象征手法的运用来深入挖掘该作品的隐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