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建昆  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479-1486
国家间追赶既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现象,又是学界多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制药业中成功与不成功的“追赶”案例,通过分析成功案例中的相似点,以及不成功案例与成功案例的差异,初步论证了基于科学的行业中的“追赶模式”。它与基于技术的行业中的“追赶”有很大差异,主要是基于科学的行业中的“追赶”依赖于科学与产业的互动作用。研究发现,这种差异至少源于在基于科学的行业,制造能力难以直接提升为产品创新能力,因为产品创新依赖于科学上新的发现;在基于科学的行业的“追赶”,需要重视知识创造的追赶。本文的研究对于政府科技政策的调整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思路皆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一直存在于我国科研体系中。本文运用准公共品理论,分析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准公共品"属性,这些属性决定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具有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组织失灵三大特征。为促使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需要地方综合科研机构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技术研究与开发,从而在从理论上阐释了地方综合科研机构存在与发展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解决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和要素属性视角出发归纳八大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对科技部公布的15家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其次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厘清系统要素,构建包含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运用系统耗散理论、熵值变化系数和适用分析等方法诠释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具备正外部性、技术创新可循环、开放需求高、技术转化附加值高、多学科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同企业涉猎的技术范畴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已形成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4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据、人才、资金、知识流动等引起系统熵值变化并不断突破临界值向更高级系统演化,但仍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较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问题.最后,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先总结了共性技术的特征,然后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的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集群的发展。广东的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还有广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优势、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政府主导下的广东技术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提出对广东产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改变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转变,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区域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环境下浙江中小企业转型的战略选择,而产业共性技术和区域品牌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扮演该战略的制定者和战略实施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政府资助研究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基于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政府资助理论述评,结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机构的问卷调研与访谈,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政府资助模式以及资助项目管理两个方面分别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行调查研究,重点调研分析了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政府资助政策的需求和政府资助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考察绿色技术创新与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产业升级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将其分为价值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环境导向型3种类型;继而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就绿色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加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效应,同时,绿色技术创新通过马太效应提高行业集中度来实现全行业进入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减少了污染排放,而现阶段出口贸易低端化的现状使得绿色技术创新并不能通过出口作用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8.
陈虹  杨雅程  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68-1276
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战略性作用,相关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是实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保障,其中"基于科学的企业"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首次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基于科学的企业"的多案例研究,发现该类企业演化的理论模型,由10项核心范畴构成,覆盖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原型研发阶段、工程化阶段、商业化初始阶段和商业化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理论研究丰富了"基于科学的企业"的知识体系;揭示了科学家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院所及大学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追踪和探讨科学研究如何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2005-2019年的专利数据与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研究仪器产业科学知识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关联度与科学质量均对专利质量表现出倒U型影响;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对近期科学知识的依赖显著强于远期科学知识;知识来源多样性对专利质量表现出负向的影响,专利权人与科学文献作者来源的一致性对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仪器创新呈现出高度的知识—技术区域集聚性特征。这些结论可为促进我国仪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产业共性技术的商品属性,利用Stackelberg博弈理论和Nash均衡理论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多元主体的4种博弈模型,对不同模型下的价格、产品创新度和利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对多元主体的协调控制有利于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的创新效率,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协同模型可以使价格、产品创新度和利润等指标均达到最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使各方所获收益都高于合作前。  相似文献   

11.
杨旭 《科技与管理》2006,8(6):86-89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目标的达成应该遵循集约经营、效率优先的发展之路。在重点强调了产业组织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观和微观机制长期滞后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另外,并利用产业升级协调化和高度化理论,从结构和组织两方面对这种可能的影响进行了简洁、框架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在分析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动因的基础上,对这两大产业融合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归纳出这两个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希望通过对传统装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机理的研究,对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融合和为这两大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与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和产业集群集聚与创新效应的分析,研究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和机理。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流动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集群要素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要素的快速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5.
李强 《科学学研究》2016,(2):312-320
文章利用我国24个主要的制造业行业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技术创新、行业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我国制造业追赶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技术模仿创新对相对自身的制造业追赶绩效影响不明显,对相对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追赶绩效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影响效应正好相反;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分布越连续时,能够明显的促进相对自身的制造业追赶绩效,但是未必能够提升相对跨国公司的制造业追赶绩效;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分布越连续时,显著增加了技术模仿创新对制造业追赶绩效的影响,但是没有显著的增加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制造业追赶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首先运用龚伯兹曲线函数判定我国船舶工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发展阶段,并结合我国船舶工业的实际指出此阶段船舶工业面临的问题和风险;然后建立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型;最后讨论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船舶工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