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囿于历史、环境、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重大挑战,高水平科技人才短板问题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严重束缚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文章以中国科学院院属西部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群体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研了西部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分析了各学科/单位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就立足西部区域资源禀赋、构建西部特色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机制,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胶东半岛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意愿以及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年龄、管理风格和工作条件与科技人才流动意愿强度呈负相关;档案管理、户籍制度、信息共享、法律保护、经济环境、社会保障和政府服务与科技人才流动意愿强度呈正相关。其中,档案管理、户籍制度、法律保护、经济环境等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裴玲玲 《科学学研究》2018,36(5):813-824
本文分析了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互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实证考察了两者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互动关系,且科技人才集聚在二者的互动机制中居于"优势地位";在对东、中、西部三个子样本分别进行估计时,这种优势关系出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资水平、科技政策、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等控制变量对科技人才集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中部6省2004-2014年的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6省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整体较高,但各省之间的发展仍不平衡,中部崛起计划实施效果相对理想;政府对科技人才的资助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教育水平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地区对科技人才的吸收能力影响不显著。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结构、水平、效应四个方面构建了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适配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全国的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模和效应上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但有上升趋势;在结构和水平上的适配性很差,并且上升趋势不显著。从整体上看,科技人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水平比较低。主要因为科技人才聚集结构和水平制约了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建立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影响因素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了几点结论:(1)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不仅受到宏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些微观因素的影响.(2)宏观因素中主要有科技投入因素、产业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3)微观因素中主要受企业因素和人才自身需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9-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企业研发投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较大,金融机构科技贷款影响较小;东部地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受企业研发投入影响较大,西部地区受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影响较大。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和新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决定因素之一,而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保持则成为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对一个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灰色综合动态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科技人才流动?基于科学文献大数据,本文利用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促进了城市间及城市内部科技人才流动,对自然科学领域、非相邻城市间及省际城市间的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更大;区域一体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人才向中小城市聚集;在高校资源越丰富,创新产出更多,第三产业越发达且高铁开通的城市,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越强。区域一体化政策对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作用存在多方面的“马太效应”。本研究为优化人才资源的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治理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守华  禚金吉  何嫄 《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运用塞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尤其是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集聚;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变化趋势上总体表现为发散性,尽管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收敛性;还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这种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的成因,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水平、产业R&D投入强度、技术吸收能力、公共科研机构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林杰  孙万君  高紫琪 《科研管理》2022,43(10):192-199
以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人才区位熵方法对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度进行测算,并对全国沿海区域以及不同省市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基于人才生态环境的视角,结合海洋科技人才特性,运用普通面板回归与空间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经济、产业、生活、文化、对外开放各方面因素对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整体影响。最后,结合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海洋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受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目前中国区域科学普及基础薄弱,而国内基于数理分析方法探讨科学普及发展情况的研究较为稀缺,因此探索采用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科普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中国科普工作明确方向与抓手提供参考。从科普人力、物力、参与力3个维度构建科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采用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法组合评价方法计算各省份科普水平相对贴近度;并从社会发展系统影响、经济发展系统影响、城市发展系统影响、教育发展系统影响4个维度入手,通过使用CatBoost模型对地区科普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东部省份科普水平整体相对较高;北京科普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科普水平提升空间较大;除北京外,其他省份之间科普水平存在较小差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人口聚集水平、网络普及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是地区科学普及关键性影响因素,地区科普水平是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教育发展影响交织下进行的。因此,中国各地区今后发展科普事业要重点关注经济落后、教育发展落后的地区,突出地方特色科普,发挥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绿色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基于协同理论厘清外部环境因素对工业绿色技术创新作用机制是促进传统工业转型的重要前提。运用fsQCA方法基于组态视角,以30省市为案例,探究多重并发因素和复杂因果机制下影响工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现实路径,深度剖析影响各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差异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路径。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环境规制主导和金融发展-政府支持主导是影响工业绿色产品创新的2种路径类型,影响绿色工艺创新的路径为金融发展-政府支持主导型,案例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非高工业绿色产品创新和非高工业绿色工艺创新影响路径分别为5条和8条,案例分布均匀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以及节能环保支出和政府创新支持具有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考虑到科技金融投入产出过程是由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构成,本文构建网络DEA模型分别评价阶段效率和综合效率。基于中国2009-2017年30个省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数据,分别从省级层次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各省域间科技金融效率差距明显,大多数省份表现出阶段效率双重低效;整体来看,研发阶段效率高于转化阶段效率;东部地区各阶段效率以及综合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研发效率高于中部地区,转化效率低于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联系,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5—2014年面板数据为例,建立两者耦合协调模型,并从时空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时间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率先进入优质协调,区域整体跨越5个等级;在空间上,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处于劣势。随后通过SPSS22.0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把握我国各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发展水平,为研究提升整体科技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提供依据,使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6—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均得到了相同的分析结果: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依次形成阶梯下降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科技人才竞争力保持前列且相对稳定,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仅难以改变,而且可能会不断加剧,而东北三省的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资源投入是促进多地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王博  张永忠  陈灵杉  姚星 《科研管理》2020,41(8):123-134
明晰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因素并识别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2005-2016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识别地级市层面的绿色专利数量,通过回归分解识别影响地区绿色创新水平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及其贡献度。本文发现:(1)我国的绿色创新水平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东部地区整体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不同城市的绿色创新产出呈现两极分化。(2)不同地区影响绿色创新产出的因素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创新投入要素对绿色创新产出的边际影响更为明显,中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受到经济发展指标、创新投入要素和政府行为的联合影响,西部地区绿色创新产出呈现出政府行为主导的特征。(3)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专利,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各类专利产出不平衡的主要因素,而创新投入的要素作为影响创新产出的直接因素对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碳养殖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素妍  郑微微  周力 《资源科学》2012,34(3):481-493
根据IPCC畜禽养殖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数,本文选取2003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出畜禽养殖碳排放总量,并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畜禽养殖碳排放的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同时,文章还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这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密切相关;②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畜禽产品消费总量、高速公路密度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负;幼畜禽价格和恩格尔系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③对当前地区碳排放趋势的贡献,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城市化率和土地价格等多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显著,中部地区收入水平对碳排放趋势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除了经济水平外,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贡献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四阶段DEA模型,测算我国2012—2016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借用Tobit模型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均值聚类分析和Malmquist指数对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青海五省绿色发展处于中国领先水平;从均值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共有14个,其中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有5个,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低的省份仍然处于西部地区,而且中西部省份仅占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较高省份的35%,远低于东部地区省份所占比重;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动态纵向评价,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总体处于每年增长态势,但逐渐放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