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鹰潭站")建于1985年,地处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刘家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9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研究站,1990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2002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红壤生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重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28°28′E、42°24′N),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长白山站于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1992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重点站;1993年加入"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开放实验站试点站;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定名为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0年被评为优秀野外台站。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沈阳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镇(北纬41°31′,东经123°24′),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致力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沈阳站于1987年开始选址、征地、规划和建设,在198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2年被批准为CERN重点站;1997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野外开放试验站。2005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命名为"辽宁沈阳农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桃源站"),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成立于1979年6月,隶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源站198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系统研究网络,1991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首批成员之一,2001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试点站),2006年正式被确认为国家野外科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我国从事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系统评估的重要平台.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就开始建立野外站,在全国各地开展观测、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为了加强这些生态站的综合研究能力,进一步形成合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CERN,由29个生态站组成,目前已经增加到36个(图1).2005年在科技部领导和组织下,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也已组建完成,由分布于我国不同生态区、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包括CERN在内的53个生态站组成,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教育部等,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7):798-800
<正>中科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站(以下简称"沙坡头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现隶属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院。该站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境内。沙坡头站1990年被正式批准为中科院开放研究站,1992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2000年被科技部筛选确定为首批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点站,2006年正式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始建于1981年,1988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9年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GTOS)成员,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006—2010年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野外台站"。1瞄准农业生态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需求,围绕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8):917-918
<正>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始建于1979年3月,是我国在温带草原区建立的第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站。1982年内蒙古站被接收为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重点项目示范站,1989年被批准为中科院院级开放站,1992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2005年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7年,被国家人事部和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神农架站")于1994年建站,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CNERN)成员,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的重点站。神农架站区位于鄂西神农架地区(东经110°03′—110°34′,北纬31°19′—31°36′,海拔420—3105m),属秦巴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生态区,以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代表了秦巴山地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神农架地区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不仅是全球14个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6):661-662
<正>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太湖站")建于1988年,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太湖梅梁湖之滨,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6—2015年被评为CERN优秀站,是我国湖泊科学研究无可替代的野外支撑平台和国际知名的湖泊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1.
<正>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封丘站")建于1983年,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1—2015年连续3个五年评估周期均被评为CERN优秀野外站,是中科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特别是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最主要野外实验基  相似文献   

12.
《资源科学》2005,27(1):i001-i001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依托,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于2002年建立运行。该网络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土壤、植被和大气的各种要素,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3.
野外站是分布式的野外科技基础设施,是中国科学院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特别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主导、引领着我国生态系统领域国家站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十四五"中国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以下简称"野外站网络")的建设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全面布局,进一步明确野外站网络的定位和目标,提升野外观测数据的质量及其对外服务和共享;面向学科前沿、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突出科学内涵,重点建设野外站重点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网络("坤脉工程")的立项,提升野外站网络的装备水平,增强野外站的核心竞争能力;全面推动野外站的信息化建设,加强运行保障能力建设,改善野外站网络的科研环境;深化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凸显野外站网络的科学价值;建设与拓展专项观测网络;重视野外站网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4.
正中科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清原站")始建于2003年,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长沙村(41o51′9.94″N,124o56′11.22″E)的龙岗山下(属长白山余脉)。清原站建站之初为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级站",2012年被正式批准为中科院"院级站",2014年成为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ERN)站;现为我国东北温带次生林生态系统~①集野外监测、研究、试验、示范、教学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于1988年由中科院组建。CERN的建立是我国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工作的一次飞跃,它克服了单个生态站监测和研究的局限,使得在国家尺度开展生态学对比研究和综合研究成为可能,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数据。经过20年的建设和发展,CERN的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CERN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建设中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我院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联合、合作、共同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始建于2000年,隶属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该站于2005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2008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9年被批准成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4和2017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建设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与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N)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自1991年以来,两个大型研究网络间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特别是1991年开始酝酿、1993年开始实施的生态研究数据管理的合作很有特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为依托 ,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科技部 973计划的支持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 (ChinaFLUX)于 2 0 0 2年建立运行。该网络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对土壤、植被和大气的各种要素 ,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综合观测。Chin aFLUX的建立填补了欧亚大陆通量观测的空白区域 ,增加了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 ,为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集和实验研究平台。ChinaFLUX自 2 0 0 2年 8月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以下进展 :(1…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在“八五”期间,将包含不同生态类型的29个野外观测试验台站和水份、土壤、大气、生物4个分中心及十个综合中心,分布在我院21个研究所。为了加强对我院生态系统研究的组织领导,发挥我院在资源、环境、生态研究方面的多学科综合优势,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具体组织各有关研究所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授权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年度趋势、专利类型、技术构成、申请人、生态系统类型等角度,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1-2011年授权专利进行了分析,以了解CERN技术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CERN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迅速,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较高;技术研发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生产、生态要素观测两个方面,主要技术之间交叉技术累积优势明显;不同生态系统分别在不同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在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