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2.
以前,我就想过写新闻,可每当提起笔来,总无从写起,脑子里空洞无物.有一天,我又在那里“闭门造车”。写什么呢?想了一天也没想出合适的材料。晚上,我猛然想起,俺村农民阎川主动组织劳力挖井,受到群众好评。我就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题,大大赞扬阎川一番。打完草稿,我修了又改,改了又修。为使这头一炮能打响,还请了三位同志,帮助修改稿子.觉得有点把握了,才让好友王国春捎给乡广播站。  相似文献   

3.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4.
谢顾问:本人是由文书改搞新闻报道的。我请教一位老通讯员“写稿有什么诀窍”时,他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对这个回答,我一方面觉得有道理,“一方面又怀疑。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51052部队吴起吴超同志:据我所知,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后面.还有一句话:“看你会抄不会抄”。这就是说,要正确理解“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要认清这个“抄”字。我认为,在新闻写作中,抄别人的东西是不允许的。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抄”字,在这里是借鉴的意思,而决不是许多人理解的“照抄”、“抄袭”和全文复印、任何一篇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病句答疑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基层单位的通讯员,有一问题想请教于您。前不久,我们厂举办了一次新闻知识竞赛,其中有一个改病句的题是: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将原句中的“发生在”改为了“写于”,原句改成为: 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它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可判卷者认为是错的,说这种改法在语法上是对的,但却改  相似文献   

6.
“写”和“改”,是写作实践中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写”是粗加工。“改”是精加工:“写”是一次,“改”是多次:“写”是基础,“改”则是提升。写难,改比写更难。南宋诗人戴复古曾说:“草就篇章只等闲,作诗容易改诗难:玉经琢磨方成器,句要丰腴字要安。”虽然说的是写诗,其他文稿也是一样,修改出精品,精品文章也是修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案前有一盏台灯,一盏无极调光台灯。这盏灯,已伴随我度过数百个不眠夜,看着我将一篇篇稿件写了又抄,抄了又改。那是我调进县人武部不久,部领导安排我写一篇稿子,白天采访完成,晚上在昏暗的电灯下铺笺走笔。这时候,刘政委推门而入,要和我研究~下写作路子,于是,我和政委边谈边写两个多小时,稿子总算完成。我探着酸痛的双眼,送走政委。第二天晚上,正当我准备挑灯夜战时,政委又赶来了。这回,他带来一盏台灯,帮我插上电源,调试好亮度,并嘱我劳逸结合,注意保护好视力。顿时,我的心头一热,眼睛里便有一股滚烫的东西涌出来……  相似文献   

8.
【咸聊淡扯】过年了 ,三毛这厢给各位老哥小弟大姐小妹拱手了。拜年嘛 ,咱中国人就该拿这个样儿。您问咋地改了行头 ,把“三毛导语”换成“咸聊淡扯” ?别以为我写了错别字 ,此处有典。这要感谢小二。是他跟别人恶心我 ,说我“老不死的 ,还敢‘导语’ ?瞧那‘三咸斋’ ,连根咸菜也没有。“这话又被我听见了。虽不太中听 ,却也基本属实。咱一没文凭二没靠山 ,有啥资格导人呢 ?咱那网站的聊天室 (三咸斋 ) ,见过几个鬼影儿 ?琢磨一晚 ,决定 ,新年换新貌 ,还得抖擞他一排子。三毛向来是从善如流的 ,叫“三毛导语”的确有愧众兄弟 ,得改。不过 ,…  相似文献   

9.
问:我写稿子总是急性子,写了就一寄了事,耐不住性子去改,你看怎么才好? 答:新闻报道要求快,有的很急的稿子来不及细推敲,抢时间也是需要的。但多数的消息、通讯、杂感、文章等,写了不必急着发,冷几天(放起来)再修改,是非常必要的。要知道,好稿都是改出来的,不肯下功夫修改自己文章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大长进的。问:有时我也想改,但又感到无从下手,怎么办? 答:修改稿子像治病一样,先看症状,而后下药。文章常见的病症有“纷”、“孤”、“板”、  相似文献   

10.
甲方乙方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给我上了半学期课后就光荣退休了。随后,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大姑娘叽叽喳喳出现讲台上。从此,经她批过的作业.一改前任老师每次审完都写个又大又红“阅”字的习惯,而分别成了甲乙丙丁。  相似文献   

11.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12.
说来惭愧,学爬格子已有几年光阴了。虽说没有多少成果,可我却感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无论干什么,欲要自己走,必须少依赖。刚学写新闻那阵子,每天都往宣传部跑,写的稿件也幸运地上了报。可没过多久,老师出差了,我写出稿件后找不到老师改,自己就把它抄投给报社,一...  相似文献   

13.
张兴 《新闻窗》2012,(1):11-14
我想围绕自己写的三首诗和“走转改:走哪里?怎么转?改什么?”这三句话.与大家就如何搞好“走、转、改”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上午,我坐在公共汽车上,正拿着一本新近出版的《新闻与写作》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30多岁的青年从座位后面探过头来对我说:“您是搞报纸工作的吧,我对写作也很感兴趣,您说怎么才能提高呢?”我说:“要多练习写,不要放过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绝不能偷懒。”他说:“对,我一定要多练习写。”车到前面一站我就该下车了,对话也就中断了。看来,今天爱好写作的青年还是不少的。有的却苦于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17.
感谢父亲     
每当翻开自己的剪报本,看到剪贴在首页的《上官镇农民体育活动好活跃》这篇消息稿时,我不免会想起我的父亲,正是父亲的引导,自己才走上了新闻报道这条路,而自己也没想到这篇处女作竟然“首发命中”。2001年初冬的一个周末,我第一次为“爬格子”而“开夜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终于比猫画虎写出了自己平生的第一首息引也为又一篇消息。然而,我的“大作”并未得到父亲的夸奖。只说了一句“再好好揣摩,好好修改一下”。当我再次把稿子拿给父亲时,他告诉我,新闻讲究精悍,要多修改,不怕修改,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稿子。最后…  相似文献   

18.
我从事秘书工作已有七八年了,搞业余通讯员为党报电台撰稿也有三四年了,对于写稿虽谈不上是内行,但深有感受,从中体会到说不尽的乐趣和道不完的烦恼。尤其是稿子限时必须要交,昼夜加班,苦苦思索,却又提笔无言真让人苦恼。 在日常写稿中最要命的是写“奉命文章”,必须按时按照下命令的人的意图把文章交出来,写不出来时不能不“硬写”。只好东抄西凑也得完成任务,那怕通篇说的根本不是执笔者想说的。也有时,你送审时还是一篇勉强能读的文章,拿回来时被改得上气不按下气,也只有违心听命。为此,常有人说,为饭碗,为前程,写违心文章真不得已!您说对吗?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我这个毕业于通信学院的通信兵,被单位领导“硬逼着”做了兼职新闻干事。没办法,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于是,业余时间我关起房门读书、看报、想句子、定段落,写了抹、抹了写,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用才知道的“五要素”套上去,跟着报刊去临摹,抄入方格中,累了个不亦乐乎。不多日,自己的大名竟多次铅印在报刊上,随后又收到一张张汇款单,真乃名利双收,当时我还真高兴过一阵子。知我者莫过妻,她不相信我有这方面的才能,当我喜形于色时她就“挖苦”我:“连汉语拼音都不会,几个歪歪扭扭的字,臭美啥!”我依然…  相似文献   

20.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不是当秀才的“料”,也能成为陕西日报社的优秀通讯员。回想起,我这些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坎坷之路。 一、突破开头难。我在部队当兵时,一位新闻宣传干事让我替他抄一篇稿件,寄出去没几天,在《人民军队》报上就发表了。看着报,我那个高兴劲,犹如自己写的稿见报一样。于是我也开始学写新闻,可写了一篇又一篇,全都石沉大海。我悔心了,当秀才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撂笔不再写了。退伍我被分配到工厂进了机关,公文写的多了就又萌发起写新闻的念头,投几篇稿件还是没被采用。搞新闻报道对我真的就这么难?1985年,我自费订了一份刚问世的《新闻知识》和其它新闻工具书开始学起来,逐步掌握了一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1986年底,我们工厂门前的马路,常常被污水淹没,交通事故不断,职工们怨声载道。我写了一篇《尽快修好这条路》,不久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促使问题得以解决。成功的第一篇稿件就被省级电台采用,而且取得了这样好的社会效果,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写新闻难这一关终于被我突破,我暗自感谢无声的老师——《新闻知识》帮了自己大忙。 二、凝尽心血“抠”新闻。迈进写作的门槛后,我常常用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