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数学有着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导致学生兴趣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缺失,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改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并提高训练题内容的针对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案例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新课题,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打破现行课程中教材的束缚,创建新的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不提高,课程改革中“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也将持续。课堂教学设计要素的重构以课程标准、科学教学的新特点、新课堂的现实要求为起点.由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策略、创新空间等十个要素组成.各要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对话”为教学主旋律.围绕学生发展.共同构成新的互动关系模型。在新模型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比较明确.教师与学习内容(教材)构成了学生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能初步适应新课程教学设计上的需要.对新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具体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智勇 《考试周刊》2011,(55):169-170
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深入研究和领会这次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加强对课程的整合力度.目的在于重组课堂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从物理探究教学法的定义、设计依据、设计要求等诸方面谈谈物理探究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李帅  王卫平 《农村教育》2006,(7):122-12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提高工科学生创新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增加实验和培训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内容相对较为固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新课改后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性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7.
《技术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讲究综合、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它以学生的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对《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创新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没有良好的习惯就谈不上学习与创新。从实验一开始,我们就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特征,遵从“认知──内化──矫正──自动”良好习惯养成的原则,设计了小学低、中、高段和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创新学习行为习惯与能力评价表。附初中学生的创新学习评价表:1.《创新学习》初中一年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评价表2.《创新学习》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评价表(略)3.《创新学习》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表创新学习学生行为习惯与能力评价@徐开明 @周德富 @…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教育》2004,(1):10-12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遵循着“四要”:要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好基础,要围绕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发展,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学习.要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图使校本课程的设计尊重人,课程的内容体现人,课程的评价判断人。我们初步确定了学校的校本课程由三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标准.把英语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素质提高的标志。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也要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保证基础课程.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覆盖面广而且富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充满情趣而且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21世纪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其主要特点是要求能突出学科思维的创新性.正在研制的国家《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增加了“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它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对于科学探究我们如何把握其实质和内涵?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本课题将结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谈谈设计中的思考与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服务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建筑结构电算》课程建设的着眼点,选用专业设计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和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将整个课程划分为"基础性验证"、"设计性综合"、"分析与创新"三个能力训练模块,实现了从课内学习向课外工程实践的延伸,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缩短了专业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主要有“十新”:在新课程设计的改革目标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在新课程实施策略中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大胆进行整合,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在整个教学中强化语文、数学外语三大课以及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语言课程是高等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出了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课程设置、语言和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践是整个法学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法学专业开展课程实践的必要性,提出了法学专业多元式课程实践模式基本框架,列举了进行课程实践的具体方式.如开展模拟法庭、法院旁听、案例讨论、专题讨论、社会调查、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实务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S011dWorkS软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他们信息应用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创新精神培养必须从变革学习方式着眼,从变革教学方式着手.如何充分高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并将它有机的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呢?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从而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学生的智能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在高中阶段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是全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