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黑一雄,英籍日裔作家,布克奖的获得者,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作为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长日留痕》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主人公史蒂文斯的一生经历,突出强调了史蒂文斯的情感变化。基于时空体理论和空间理论,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时间和空间的探析,反映了史蒂文斯身份的迷失与复得,并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于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服务于显赫的达林顿府的史蒂文斯完全栖息在自己扮演的"杰出的男管家"的角色中。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使他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错失了情感生活这道人生风景。一次出行使他意识到了身份认同危机和失衡的内心。小说中达林顿府、管家配膳室、原野、村舍、光影、自然(达府户外)等空间意象隐喻并揭示了史蒂文斯的身份建构与无法克服的情感焦虑。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面纱》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部作品。女主人公凯蒂在经历了幻想破灭和生死离别之后,将生活的面纱从眼前揭开,并且实现了精神觉醒。本文试运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深刻分析小说中作为"他者"的东方人身份与作为"自我"的西方人身份,从而剖析毛姆小说中所体现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李雪燕 《英语广场》2020,(36):17-19
《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是一名服务于贵族的英国管家,作品以史蒂文斯的视角,描绘了他六天旅行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达林顿府任职的经历,表现了史蒂文斯作为一名职业管家畸形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黑暗的心》作为康拉德最受关注的殖民小说,在英国小说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却因其对帝国主义模糊暧昧的态度而备受争议。该文总结了小说中出现的帝国主义倾向和反帝国主义倾向,从康拉德波兰血统和英国公民的矛盾身份,解析受压抑"他者"和占统治地位的"自我"间的身份转换给小说态度带来的巨大影响,借此阐述对帝国主义暧昧态度的身份缘由。  相似文献   

6.
"链接"是拉克劳话语理论中的核心词汇之一,也是英国文化研究在"葛兰西转向"以后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从理论上舍理地解决了"决定论"这一难题.同时,链接也是临时稳定的话语结构得以形成的基本方式.本文试图对这一概念的产生、发展与实际运用进行论述.同时,"身份"问题是拉克劳和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链接"理论,提出与原采"身份"观念不同的"后身份"概念.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理论产生于二战之后,是一种多元化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其中,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则概括地表述了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后殖民关系。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也对华裔美国人"他者"身份进行了探讨,而且她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大量地描写了中国的陋习,体现了她的"东方主义"的观点。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入手,探讨《喜福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华裔的"他者"身份,并试图进一步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东方主义"情节。  相似文献   

10.
论文聚焦《英国病人》中两个主要人物奥尔马希和基普的身份问题,结合霍米巴巴的"模拟"理论,探讨小说中人物的"双重身份"。他们模仿白人,并试图抹杀自己的民族身份。然而,这一场"白色幻梦"注定是失败的。旨在给新殖民地时期那些面临身份僵局的殖民地国家一些启示:要坚守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民族的自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长日留痕》运用插叙的写作方式将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为期六天的旅行同他做管家的往事相结合,刻画了史蒂文斯为了捍卫管家尊严而导致自我无法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人格机制失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是一部经典的女权主义批评文本,女性“他者”特性的消解与独立身份的追求是其重要主题。小说的女主角简·爱极力主张女性与歧视妇女的男权价值体系抗争,走出“他者”的阴影,争取权利,彰显女性存在的价值,最终在经济、思想和人格上建构了真正的独立自我。  相似文献   

13.
惠特曼因其诗歌生动地传达了美利坚民族身份中特有的精神气质,被誉为"美国歌者"。通过分析其所处时代下他者眼中的美国、美国人和其本人对美国民族身份的建构,结合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不难发现诗人通过其文学作品对美利坚民族身份的建构将自身的文化资本投入其所处的场域之中,以一种"虚假的非功利性"实现与其他资本进行的"隐蔽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丹尼尔·德隆达》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亦因触及当时敏感的民族主义话题而成为其最受争议的作品。本文试图借助当代关于文化身份的相关理论分析小说中犹太人物的文化身份构建,审视犹太人物莫德凯代表的"他者"反同化、坚守传统和民族性的犹太文化特征;从文化身份的动态生成趋势来分析主人公犹太人德隆达的文化身份的形成、及其在两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5.
王晶晶 《课外阅读》2012,(19):40-41
1698年,英国"拿骚"号商船在厦门靠岸,一个名叫詹姆斯.昆宁汉姆的男人走了下来。他此行的公开身份是随船医生,但还背负了一项秘密的特殊任务。昆宁汉姆一下船就跑到厦门乡间和鼓浪屿海岛上。他蹲在百花丛中,收集俯拾即是的菊花、苔藓甚至杂草,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16.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第二任国王,在英国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亨利八世被人们所熟知大多是由于他辉煌的政绩、六次婚史和宗教改革。然而,亨利八世不仅是一个对英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国王,也是一个音乐家,至今仍有他的作品流传下来,并在音乐会中演出。亨利八世"国王"和"音乐家"的这两种身份互相作用,对英国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是英国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小说先锋,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畸形母爱下遭遇的情感纠葛、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学界常常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保罗的悲剧命运,拉康由于颠覆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理念,将人自出生起就置于"他者"的世界,否定主体的自主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现代人寻找迷失的主体、建构自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说和主体论,分析保罗身份危机和自我建构失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9.
以朱迪斯·巴特勒代表性的专著《性别的麻烦》《至关重要的身体》《消解性别》和《安提戈涅的声明》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关注她的后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后期理论从性别身份问题向社会伦理学的转向和迁移。从"性别三部曲"到《安提戈涅的声明》,巴特勒开始从对性与性别的集中探讨扩展到对身处政治困境的"他者"的人文主义关怀,从单一的主体性别身份的解构延伸到对"他者"的生存策略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缅甸岁月》中主人公弗洛里的矛盾心理及行为,探析了弗洛里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中,弗洛里游离在主流文化与"他者"(此处参考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殖民地人民被称为"他者")之间,但他的游离遭到了同胞的排斥,甚至被同胞贴上了"他者"的标签;土著也没有接受弗洛里,不论弗洛里表现如何,在土著眼里他始终都是主流文化的一员。作为一个在两种文化里都找不到身份认同的人,很难在两种文化中间艰难求生,因此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