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多部小说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在论证其中他者意识的同时,探究这些小说身份叙事背后的隐性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3.
英国作家巴拉德的小说《太阳帝国》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以一个小孩的视角,着力描写上海血腥、阴森和恐怖的一面;通过对"太阳帝国"意象的运用,对日本和美国形象进行美化。巴拉德塑造的异国形象受其西方中心主义写作立场的影响,折射出他颠倒是非的价值观与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英文小说《少女小渔》以华人移民生存和心理状态为叙事主题,揭示华人男性江伟在充满"他者"目光的中西语境中的心理扭曲和变异,和华人女性小渔从依顺容忍到默然反抗并赢得最终话语权的变化过程。文章从中西文化语境角度论述了主体身份在多重"他者"的目光凝视下,如何不断地构建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相似文献   

6.
分析近年5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警匪类电视剧,可见其中主要出现了4类华人男性形象:冷血的中国政客、黑心残忍的华人商人、目无法纪的华人黑帮以及边缘异类的华人平民。在美国警匪片中出现的华人男性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这迎合了华人作为美国“他者”的想象构筑,强化了跨文化下美国民族中心主义中自我身份优越意识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朱颖  张弛 《英语广场》2020,(5):8-11
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塑造了一位追寻"身份"和"尊严"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彼时,美国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苏伊士危机等使英国在帝国权势机构里建立的身份认同受到原殖民地人民的质疑,英国国民身份也随之被他者化。本文拟从后殖民理论中的他者概念切入,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史蒂文斯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帝国主义日渐式微下英国国民的感伤和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8.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异化与扭曲华人男性形象,将他们视作胆怯、卑下、猥琐、毫无男子气概的无能的"他者"。小说《红浮萍》通过建构父亲楠这一刚柔并济的中国"书生"型华人男性形象,并以楠面对厄运磨难时不屈的精神斗志、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和儒雅与阳刚并蓄的"书生"气质挑战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对华人男性的歪曲与丑化,为华人男性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表面上看,《沉静的美国人》是格林"第三世界"小说的继续,但实际上是一部以美国为"他者"的小说,不同于传统欧洲文学中由于缺乏知识和教养而无知的美国人形象,小说塑造了一个由于意识形态狂热而无知的新派美国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小说对战后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望岩》中,揭示了"坦白计划"对美国华人造成的难以抹去的伤痛。在这一计划下,"纸生子"成为进入美国的一个契机。"纸生子"作为排华法案下的一个重要现象,无论是对华人移民本身,还是对整个华人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身份的混乱、思想的悖论以及选择的两难等伦理结,探索构成主人公杰克的伦理困境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错"与"读"     
有些汉字意味极长:"错"与"读"即是. 先说"错",错明明是一种糟糕,但"错"字里头却偏偏带个了"金"字! 邪了!难道"错"真的有金子般的价格? 细细地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8.
依愚见,没有丰厚的学养而花大力气研究“教法”,好比习武之人内功不行便练花拳绣腿。古代青楼女子愈是搔首弄姿、忸怩作态愈显浅薄恶心;而才女既出,娴淑端庄,气质逼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庄子.天地第十二》批评奇技淫巧:“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沉迷于“教法”者,当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9.
20.
张国清 《初中生》2003,(21):5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