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生死观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给予生命现象以辩证的理解,其敬畏生命、天人合一等思想,跨越了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先秦儒家生死观,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借鉴,也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价值归属,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儒家生死智慧主要涵盖了重生贵生、乐生哀死、生死必然、生死气化、生死价值、死亡超越等系列理论。其中流贯着历代儒者对个体生命的理性执著和对死亡困境的精神解脱。这对现代人树立科学生死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4.
西方生命教育工作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死观教育,包括“关于生死的教育”和“为了生死的教育”。前者是知识性学问,后者是生活智慧。人生在世须务本求实、积德行善、追寻生命的社会价值,我国这种传统的道德文化观导致我国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生命的长久与安宁,重在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5.
吴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35-136,141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命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首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生死观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及其儒家十分重视个体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生死观理论。儒家的生死观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其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主要是积极的。今天,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和追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需要有见义勇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需要我们在生死面前做出何去何从的选择。在这方面,儒家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道德选择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物质发达的现代,人们依旧面临着生死问题的困扰。儒家以"乐生安死"的生死观为现代人答疑解惑。儒家既肯定生命价值,却又摒弃一味贪生,提倡"成仁取义"的价值观,生时追求仁道、完成使命、建立功绩,死时便可无愧于心,存顺殁宁,已然超越了生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5.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在革命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随之确立了辩证唯物的生死观。李大钊认为生死是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每个生命主体享有处决自身生命的自由,但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为革命牺牲。他带着"赴死"的精神,在短暂的人生中实现了革命生死观和革命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死观缺失现象较严重,德育要取得成效须持珍爱生命、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心理教育咨询等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提供组织保障,形成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19.
作为魏晋士人的杰出代表,嵇康在对待生死问题上所践行的仍然是儒家的生死观。他既珍爱生命,又超越了生命,既重视生,也不畏惧死。他以诗文、友情、音乐、养生铸就着自己厚重纯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