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物理教师都要对当年考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2008年高考理综全国(Ⅱ)卷物理试卷第24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考查题,考查学生知识鉴别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其所给答案有失科学性,使题失去了目的性。  相似文献   

2.
黄雄 《物理教师》2006,27(2):62-64,M0003
近年来,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了首要位置,能力题包含基础知识.但更注重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和过程(状态)分析.200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8题就是一道能力立意的好题.  相似文献   

3.
2007年高考已经结束,纵观今年理综卷(全国卷Ⅰ)物理部分难度较2006年有一定的提高.在解答题(第24题)考查了弹性碰撞与机械能守恒的知识点,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过程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的要求较高.笔者在阅读了参考答案后,觉得参考答案的解法并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规律.在这里笔者对参考答案作一改进,以求更符合考试时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本套试题通过第一大题(选择题)和第二大题(填空题)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所有题目不是从难度上来要求学生,主要强调知识的全面性。题目中使用了一些新鲜的素材,如欧洲强子对撞机、“神七”航天员首次出舱为题干。第三大题对物理实验的考查主要是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作图题第26题和第27题),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如第28题和第29题),第30题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能力,第31题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也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第四大题(物理知识的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3个题都是从身边寻找的素材.特别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觉得物理是有用的和有趣的,同时又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套试题反映了课改实验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的一些探索和研究。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最后5个题,即30、31、32、33、34题都是原创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课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2005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2题,第(2)小题是一道物理实验题.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但容易出错.笔者就该题电路图设计可能出现的几种方案进行浅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套试题通过第一大题(选择题)和第二大题(填空题)来考查学生对物理基本知识的掌握。所有题目不是从难度上来要求学生,主要强调知识的全面性。题目中使用了一些新鲜的素材,如欧洲强子对撞机、“神七”航天员首次出舱为题干。第三大题对物理实验的考查主要是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作图题第26题和第27题),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如第28题和第29题),第30题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能力,第31题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也最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实验水平。  相似文献   

7.
物理辨析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题型,此类题通过对解答过程是否错误的辨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物理模型的还原能力等,是近来考查的热门题,屡屡在高考和各地的模拟考中出现,分析这些考题。发现其错误陷阱往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设计.  相似文献   

8.
第2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的最后一题,是一个有关电磁感应的问题,问题立足于教材所学知识,但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着重考查了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道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竞赛题.原题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维华 《物理教师》2009,30(1):23-23,26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物理卷)第19题是一道对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基本规律、电场力做功、动能定理等物理规律进行综合考查的考题,同时也是考查运用分析、假设、探究、推理等方法处理多过程物理问题的能力综合度极高的好题.  相似文献   

10.
物理估算,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或物理常识或日常经验,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所求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推算.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对原始问题进行估算,是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第20题正是基于此命题立意。解这道题要求学生知道一些物理常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考试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考题出现了一些联系实际、联系高科技的一些试题.特别是以近代物理内容为载体,命制一些新题.  相似文献   

12.
张惠作 《物理教师》2009,30(4):21-21,25
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第24题(以下称考题1)的题干中的一个条件“小球继续向左摆动,当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60°时小球达到最高点.”不少中学教师认为是多余的条件(请参考文[1]、[2]、[3]),2008年高考物理江苏卷第14题(以下称考题2)题干中的一个条件“已知此曲线在最低点的曲率半径为该点到X轴距离的2倍”,也有教师对这个条件提出质疑(请参考文[4]).以欣赏的眼光看,笔者有不同的认识.题中的条件是命题者匠心独具、构思巧妙的好条件,对照考纲方见其巧,抛开考纲更显其妙.  相似文献   

13.
王周树 《物理教师》2004,25(7):18-20
2003年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上的第18题,是一道匠心独运的妙题.它既是探究性的实验题,又是计算性的填空题,还是具有高区分度的考题.此题妙在表面简单,实质复杂.仅看题面给出的信息材料密度表和物理实验的具体情景,确实都不复杂,所以考生一见此题人人跃跃欲试.但是,随着解析深入,缺乏缜密分析、严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高考(江苏卷)的第18题是全卷最有分量的一道压轴题,此题取材于中学物理中典型的碰撞模型,物理情景新、能力立意高,有很好的区分度,不过,笔者觉得参考解答中对第(4)小题的解答似乎不够完整,还有一种情形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时代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新一代,以促进入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高考命题的原则。因此,纵观高考物理试题一般情景比较新,即有不少所谓的“生”题,突出了对考生的能力考查,通过这些新题型考出了真实水平,也否定了当前高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题海战术。2005年高考物理试卷(江苏卷)第15题正是体现上述理念的一道考题。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全国理科综合卷第25题是近十年来高考常考的题型,可谓不避陈题,它源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模型,平淡中透新奇,体现能力要求,其特点是构思巧妙,突出考查考生对物理过程和运动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考题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第十七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试题的第三大题第4小题,符合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能够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勇 《物理教师》2005,26(5):30-32
近年来部分省市为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考物理试题中经常出现一些以高中物理知识为载体而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考查的考题,不妨称其为“下放题”,此类题目的背景是高中物理中某些与初中物理联系较密切的内容,题型看似“起点”较高,难度较大,但其中所含的物理问题一般并非太难.分析此类问题时关键是需要细心阅读审题,在初中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推断,努力找到知识的“落点”,从而准确分析出问题的答案.本文略举几例加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估算不仅仅是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估算题在各类物理竞赛和高考试题中常常出现。由于这类题题型新颖、条件隐蔽、应用性强,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常使学生感到无从入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中考和初中物理竞赛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比如实验操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等、这类题开放性、综合性、难度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面以第十五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初二组)复赛试题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