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荐理由: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各族人民以其独特的颖悟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信仰的追求,用织、绣、印、染、缝等工艺技法表现在其所穿着的衣物上,巧妙运用大自然的馈赠形成各自的服饰特色,展现出各自独特的民族气质和生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工艺是服饰文化的载体,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工艺充分见证和彰显了各民族传统精神的延续,也记录了国家和各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藏族服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承载着藏族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世代居住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高寒的气候条件、放牧迁徙的生活方式及藏传佛教的价值观等条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张紫星 《新闻世界》2012,(4):172-173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服饰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丝绸之路"的开发使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也使中国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在现代服饰的设计中,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这种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服饰,不仅是世界服饰中具有文化意义的奇葩,同时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扬。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服饰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每个朝代的服饰文化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明代时期,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明代服饰以其端庄传统、清新典雅、华丽之美等特色著称,无论是工艺选材,实用效果,还是服饰图案内容,审美特质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审美价值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服饰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服饰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交流对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宋代服饰,本文针对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演变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服饰演变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蒙古民族生活在大漠南北,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受特定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道德观念、民族风俗的影响,他们在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蒙古族服饰文化,特别是头饰,直接反映了蒙古族妇女的社会地位、经济变化及各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代表着民族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蒙古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颜莹 《大观周刊》2012,(27):32-33
昭觉彝族服饰是彝族族文化的载体,其间蕴含着彝族历史、文化传统,体现了彝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情趣、品味。昭觉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绚丽多资、异彩纷呈。本文从昭觉彝族服饰的特色,浅谈昭觉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新热点的关注,工艺独特的江南女性民俗服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而对江南水乡女性服饰手工艺的研究,体现了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的探索,对促进江南水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档案库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汉代服饰是服饰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服饰无论是样式、面料、染色、图案都极富特色,充分反映了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淑芳 《档案》2012,(4):28-30
保安族服饰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中社会生活的传统风尚。保安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深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习俗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其服饰表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万桢桢 《大观周刊》2012,(37):26-26
中华民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互相融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凉山昭觉彝族,长期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和二半山区.20世纪中叶前尚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在长迭千年之久、封闭而传统的社会中,形成了古朴而独特的服饰风貌,成为彝族物质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的图案、纹饰上蕴含的历史、宗教、民俗印迹等丰富文化内涵,反映了其多种崇拜和万物有灵等观念。本文从材料,内涵,造型,色彩上分析了凉山昭觉彝族服饰纹饰。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征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世界意义。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担负着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职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兴盛发达的时代,唐朝自信、宽容的民族性格在唐代服饰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唐代女装更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新鲜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4.
保安族服饰文化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中社会生活的传统风尚.保安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深受其所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习俗以及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影响,其服饰表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回族的服饰既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也受到中国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从不同历史时期回族服饰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变迁可分为两个阶段,即蕃服时期和本土化时期. 一、唐宋元蕃服时期 由于唐宋元时期回回先民有阿拉伯人、波斯人,也包括突厥、回鹘等,因此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是外来多民族的混合体.不同国家、民族的外来蕃客侨居中原地区,民族意识一致或邻近的蕃客形成相对独立的蕃坊,各自结庐而居.  相似文献   

16.
杨阳 《大观周刊》2012,(12):169-169
服饰作为民族识别的依据之一,在民族识别和民族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风格独特、色彩斑斓、装饰华丽的民族服装,无疑是中国服饰史中光辉的一页。在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服饰艺术的巨大的魅力的同时,更应看到精神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服饰设计将呈现向市场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服饰的功能要求也将越来越细化、具体化,最终使服饰能够适应自己变动的不同环境要求。因此,现今我们所面临的难题是,现代服饰设计如何立足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之本,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去发现、去寻求、去创新。  相似文献   

17.
龙辉  杨丕勇 《新闻窗》2006,(5):47-48
7月23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庆祝建州50周年举行了一场原生态大型民族歌舞——《锦绣黔东南》。这场民族歌舞通过现场直播,将黔东南独特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风土人情向全国观众作了集中展现,场面之盛大令世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8.
谢宾 《大观周刊》2011,(40):87-88
中国传统文化走过了悠远曲折的路程。从远古文明到当代文化实践,中国文化跨越了五千余年的漫长征途,这是一个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发展、变革、断裂、进步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不断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或文化模式的过程,也是人类整体“自然的人化”的过程,然而在各个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对当时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华 《新闻爱好者》2011,(3):152-153
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是中国画家在对生活的体验中,长期积累和提炼出来的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并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国画的发展潜在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王诤 《新闻爱好者》2010,(5):180-181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影视业的快速发展使影视作品很好地起到了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影视服饰是表达影视文化的基本元素,服饰中蕴涵着丰富的服饰文化,使影视服饰亦成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之一。本文以2009国庆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和国庆60周年庆典中传承出来的中山装文化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中山装的文化内涵,目的是通过剖析影视镜头中传递的文化元素,来体现影视作品在弘扬传统美德、传播优秀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