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2014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信息与新闻出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体育"三个学科共107种应用研究型期刊作为分析样本,以"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和平均引文数平均值"、"学科影响因子平均值和平均引文数平均值位序排列"、"学科期刊和所有期刊不同影响区段影响因子和平均引文数集中度"三个参数作为测度指标,实证分析期刊引文数量与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管是学科而言,还是整体而言,应用型研究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具有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整合布迪厄与默顿关于知识生产动力机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考察了量化考评制度对两所地方性大学44名学术人知识生产实践和观念的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我国的"期刊承认"并未得到大部分学术人的真正认同,已非"共同体承认"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刊承认"与"共同体承认"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我国学术知识生产动机机制的失灵.  相似文献   

3.
高教研究期刊在高等教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推广、评价及其理论与舆论导向等社会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目前,我国已经出版了高等教育研究期刊几百种,每年公开发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数以万计。从期刊和论文的数量上看,确可称得上是蔚为壮观;但从其质量上去考察,却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期刊对论文的学术性标准把关不严,致使部分或照搬理论、脱离实际,或内容空泛、观点陈旧等等玄、虚、浮、躁的文章占据版面,不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健康发展和期刊社会职能的发挥。本文就高教研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个应用语言学主流英文期刊2000-2018年间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为数据,考察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现状,研究焦点在于明确使用"混合方法"概念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10-2018年期间,45项实证研究明确使用了"混合方法"概念.特别是近六年以来,明确"混合方法"概念的研究达到35个,与前期研究(2003年...  相似文献   

5.
以短期学校教育考察活动为研究对象,从被考察学校角度探析如何提升学校考察这种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当前学校教育考察活动实施效果不佳,与培训组织机构未能对其进行课程化设计有关,也与被考察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或专业性不足有关。被考察学校在针对"办学介绍"和"校园参观"进行优化时,要把"值得讲"的"讲好",让"值得看"的更"好看",以最大程度地彰显学校的办学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考察了中外医学者在国际期刊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we,our,us)的使用频率及与"we"搭配的主要动词的使用情况,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者身份构建方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医学者在论文的四个部分都明显较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对个人观点承担责任和突出自己对学科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在描述实验方法、陈述和讨论实验结果时,与英美医学者在构建作者身份方面表现出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23-29
庄子继承了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识人的基本原则,并将之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九征"察人之法。试图通过猝问、远使、近使、烦使、急期、危境、委财、醉酒、杂处等方式或情境,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心理意志品质、道德操守、价值倾向以及处世办事能力。简言之,即是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内圣"与"外王"状况。庄子这种通过设置不同情境、期望从多角度去考察被考察对象的知人智慧,至今看来,其对于化解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部门或有关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失察等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优秀稿件可推介到国家级正规期刊《新课程研究》中发表。若需推介,请在来信或E-mail中注明"研究"字样。为展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最新科研与教学成果,为  相似文献   

9.
《师道》2008,(12)
优秀稿件可推荐到国家级正规期刊《新课程研究》中发表。若需推荐请在来信或E-mail中注明"研究"字样。为展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最新科研与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交流史作为教育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常需要在文明或文化交往这一宏阔的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在国际学术界,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说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说,是分析不同文明之间交往关系的两种  相似文献   

1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明前期文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历来争议颇多。根据宋濂的“台阁文”观念、“台阁文”创作以及台阁体作家对宋濂文学的接受,并结合“台阁体”的不同发展阶段,重新审视此论题,可以推断,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受政治身份影响;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前期作家并不推崇宋濂,因而他对“台阁体”的产生只起了间接引导作用。天顺以降,台阁体中、后期作家一致推崇宋濂文章,他对“台阁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4.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5.
针对周汝昌先生关于“什么是红学”的一些说法,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的简称。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中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体,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借口特殊性来否定排斥普遍性内容,也不能把两方面互相割裂开来,看成两回事。论述了周先生等研究中的哲学方法和论证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6.
“跑”字二音二义,阳平pao表兽足刨地,上声pao意为“急走”。音义分别,本不该相混。然今人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见了“虎跑泉”便念“虎pao泉”,此种误读之普遍,反映了我们语音史、词汇史研究在“跑”字上的缺位,以致诸多大型权威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普遍失误。阳平表兽足刨地之“跑”,是早在汉代产生的老词,上声之意为“急走”pao,是晚至元代才出现的一个新词。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史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中,活跃在黔西北地区小花苗社会里,国家文化部称之为“贵州高原的明珠”,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滚山珠”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较为清晰、全面地呈现了这一特殊文化事象的全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重构的目的与手段、文学史的"真实性"本质、"外国文学史"的性质三个方面的论证,为"外国文学史"编写中的主观性辩护。跨文化重构是一种借权力实现制控的再创造活动,主体性介入是其必然的文化逻辑,是确保重构目的实现的重要手段,文化逻辑中的内在冲突是可以克服的。文学史具有主观真实性,这为跨文化重构中的主体性介入提供了可能。作为跨文化重构形式之一的"外国文学史",尽管其观照的对象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但其实质是对多国文学所共有事实进行的总体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作为文学研究,它所产生的就不只是客体本身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9.
以2005—2011年间的有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115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总体规模较小,作者合作程度不高,论文发表期刊比较分散,论文质量不高,大多数论文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轻教学目标、学科建设,另外该研究领域的基金资助比例也偏少。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高校自身,在教学科研立项和资金资助等方面应给予倾斜。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