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晶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决学生知、行、信脱节问题,实现知行统一,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长期困扰着思想品德教师。  相似文献   

3.
高洪洋 《河北教育》2006,(11):38-39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思想品德的养成,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学校是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锻造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对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融合于生活之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品德教学走进生活,亲近学生心灵,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情”是“知”与“行”的中介,在小学思想品德主果教学中,必须以情感为媒介,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一、以情激知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因素的变化过程,情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师生心意相通,便较易变成教学目标.如果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遵守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德育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教学具有教育性,传授科学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在向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那么,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思想性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 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这个主体虽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具有教育性、示范性的影响力,时时处处都在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想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知、情、意、行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正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实效及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根本依据。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应在不放松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行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体育课要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想品德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加强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引导,这样的体育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要全面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就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的教学现状,实施情感型教学。情感型教学以学生思想品德在知、情、行等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型教学要做到: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调节情绪,用积极的情感进行教学;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教学论的重要范畴,历来的教育学者都很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他们从朴素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他们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儒家曾对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继之、笃行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流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构成…  相似文献   

13.
“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即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即行),引导他们做到言行一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足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而知、情、意、行在形成人的思想品德过程中的作用,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和互相转化的。道德认识(即知)是产生道德行为(即行)的依据,而道德行为(即行)在实践过程中,又巩固和发展了道德认识(即知)。思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知行统一,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深化思品教学。  相似文献   

14.
练习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巩固知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也是新课程中思想品德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练习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要充分发挥练习在知、能、情、意、行方面的训练和检测作用。那么,如何科学地设计练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学生仅止于“知”,没能把“知”转化成为“信”和“行”,从而不能完整地达成课程目标。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培养学生价值选择能力的角度,对如何有效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知、情、意、行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情”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接受“知”、巩固“意”、指导“行”的稳定而持久的催化剂。因此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由于电视媒体可将视觉和听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以同步的声像,直观生动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心理学认为,情感具有感染性,因此,采用“情感教育法”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质就是用教师的爱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较深感化的过程。那么,怎样使情感教育服务于品德课教学呢?  相似文献   

18.
感人心,莫先乎情。情感是小学生道德行为的支柱,是思想品德教学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因为人的正确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如何激发学生情感,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呢?下面谈谈笔在实践中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思想品德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知”从而达到使学生“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一般教科书都从因素、动力和抓反复三方面去论述。纵观多年的教学实践,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来看,这种论述既不完整,又欠科学性。根据当前教育教学实际,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应从以下四方面去认识。 一、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其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在联系制约的作用下变化发展。因此,在环境影响与教育作用下,依据知、情、意、行的序列和辩证原理施教,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特征。可见,作为社会现象的思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